最近,我偶然发现了一份让地理爱好者兴奋不已的资料,那就是全球洋流和沙漠分布图!首先,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这张原始的地图,让大家也能领略一下其中的奥妙。
仔细放大那张图片,我逐渐被洋流的分布所吸引,心中感慨万千。在中国海域附近,洋流的运动相当有趣,主要是北上暖流和南下寒流之间形成的补偿流。这些流动主要由黑潮暖流和沿岸流两个主要流系构成。其中,黑潮流系又细分为台湾暖流、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而沿岸流系向南流动的部分则包括了辽南沿岸流、辽东沿岸流、渤海沿岸流、苏北沿岸流和闽浙沿岸流。南海因处于热带季风区,夏季盛行的西南风与冬季的东北风相互交替,季风的方向与海域的长轴一致,这为其流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南海的表面环流在风的影响下,展现出季风漂流的特征。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南海主要流向东北,而在东北季风的时期,大部分区域则转为西南流。
由于这是补偿流,其能量总量有限。这也是为何在几乎相同纬度下,中国东北的寒冷程度远超欧洲的原因。例如,东北地区的哈尔滨位于北纬45度左右,冬季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会下降至零下19摄氏度。而与之相比,英国伦敦的纬度大约在北纬51度,虽然地理位置更北,但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却保持在约4摄氏度左右。
记得有一年冬末,我曾造访莫斯科和哈尔滨,深切感受到了这种温差的真实存在!尽管我穿着相同的衣物,走在哈尔滨的街头,仅仅过了十分钟,我便感到刺骨的寒冷,不得不躲进屋内寻找暖意后才敢再出来。那时,我拿出手机试图打个电话,仅两分钟的通话后,手机就因寒冷而没电。而在莫斯科,尽管雪花覆盖了一地,我照样能够自由穿行一整天,乐在其中,尤其看到当地人在雪地中喝伏特加,顿时感觉精神焕发。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附近的洋流能像北大西洋暖流那样强劲,那么北亚的面貌又会是怎样!或许,中国东北的开发会提前展开,那个曾经被视为苦寒之地和流放之地的东北,将会迎来一个全新的篇章。如今,东北的人口流失问题可能也不会那么严重。
若是有了温暖湿润的强劲暖流,北亚肯定会变得更加适宜居住,人口众多的情况下,甚至康熙和雍正这样的伟大君主也不会轻易放弃大规模的西伯利亚以及外东北土地。再加上那片肥沃的黑土地,温度又较为适宜,粮食的产量无疑会大幅增加,这样一来,中国或许就无需再进口那么多的美国大豆,五常大米的价格也可能会变得更加亲民。
可是,生活中总是充满了遗憾,没有“如果”的存在。就像当年高考时,令人感到无奈的是地理被划分到了文科!在数理化道路的召唤下,我选择了理科,从此也放下了我心爱的地理。这份情怀,是我内心深处的热爱,愿能够回归童真,重新憧憬那广阔而美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