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画面不仅把美军B?2轰炸机能带多少弹、能打多远展示出来,还让全世界的军事爱好者直观感受到这种隐身战略轰炸机的可怕威力与独特地位。像一只黑色的幽灵,B?2悄无声息地划过天空,能用大口径、穿深甲的弹药打击地下百米深处的坚固工事,而地面雷达屏幕上似乎什么也没发生过——这种“看不见”的攻击力让对手防不胜防。
面对这种压倒性的能力,中国是否也需要自己的远程隐身战略轰炸机?虽然轰?6系列经过多次改进,但在航程、载弹量等关键指标上,仍难以与美俄早期的战略轰炸机相提并论。要真正把空军建成“战略空军”,远程隐身轰炸机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装备。
飞翼布局被视为隐身轰炸机的黄金形态。像B?2那样几乎没有垂尾的设计,能把雷达反射向固定方向,从而降低被探测概率,但实现这一点技术难度非常高。飞翼飞机在纵向上自然不稳定,气动焦点与重心必须精确配合,这就要求极为先进的飞控系统来保持平衡和操控。
中国在隐身和飞翼气动设计上已有不少积累。歼?20和“攻击?11”无人机的出现证明我们掌握了相关技术,但把大型有人驾驶的飞翼轰炸机安全可靠地送上天,全球迄今只有美国成功过。这其中技术与工程量都非常大。
发动机问题同样是关注点。战略轰炸机不像战斗机那样追求高推重比,更看重稳定性和燃油经济性。我们在轰?6系列上用的涡扇?18等发动机解决了很多动力问题,但为隐身大型轰炸机量身打造、兼顾隐身要求和燃油效率的中等涵道比发动机还需进一步完善。不过专家普遍乐观,认为这些问题中国有能力攻克。
隐身战略轰炸机的价值不仅在于攻击力,还在于战略灵活性。与发射后无法回收的弹道导弹不同,轰炸机可以起飞后根据形势调整任务或撤回,提供了可操作的战略缓冲。它既能携带常规武器,也能搭载核武器,从战略威慑到战术打击都能承担。一架B?2曾被报道在一次行动中投放多枚精确制导炸弹,这种既精确又饱和的打击方式让任何对手都感到压力。
举例来说,在某些冲突中,凭借隐身性能,B?2被形容为能够轻易穿透对方防空系统,投下钻地型弹药,打击深层目标。这也说明,中国所面临的战略环境需要能够摧毁坚固工事和纵深目标的能力,而隐身轰炸机正好能提供这种战术与战略上的不对称优势。
在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中,轰?6N与歼?20S同台亮相,展示了我国远程打击的体系,但军迷们更期待的,是那个尚未完全公开的“轰?20”。军事专家张文昌等人也曾强调,下一代远程轰炸机首先必须具备隐身能力。
轰?20之所以没有匆忙亮相,是因为这类“大国重器”需要尽可能地完善。从隐身涂层、飞控软件,到弹舱内置和进气道设计,每一项都要成熟可靠。我们不是简单复制B?2,而是在根据中国的战略需求去设计和部署更合适的隐身轰炸机。
这种耐心等待是值得的。一旦轰?20正式服役,它将大幅增强我国从“能到达”到“能有效打击”的全球投送能力,为中国在维护和平与战略稳定方面提供更坚实的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