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的江汉平原,稻浪与龙虾同频“跃动”,汉宜铁路上动车组如织,将潜江龙虾的鲜香送往全国。从日均32对列车到120余对的公交化运营,从单一“吃虾打卡”到“铁旅融合”的全域旅游,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交通区位优势为笔,在江汉平原绘就了一幅“铁路+产业+文旅”的高质量发展图景。这不仅是一条交通线的能级跃升,更是区域经济通过 “动脉畅通” 实现活力释放的生动实践。
公交化运营:让“舌尖经济”搭上速度快车。“50分钟从武汉到潜江,比逛超市还便捷。”当动车组以“不到8 分钟一趟”的密度穿梭于汉口、潜江、宜昌之间,地理距离被重新定义,“早上出发中午吃虾”的生活场景,正让潜江生态龙虾城的排队叫号成为 “网红现象”。数据显示,端午假期单店日接待食客超5万人次、日销小龙虾3吨,这样的消费热度背后,是铁路运力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铁路公交化运行的本质,是对资源要素流动效率的重构。潜江龙虾从田间到餐桌的“零时差”运输,不仅保障了食材鲜度,更催生出“活虾冷链运输+餐饮打卡+礼品打包”的完整消费链条。如今,“潜江龙虾”527.2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7年领跑全国,正是交通赋能下产业链价值提升的直接体现。当铁轨成为连接产地与消费端的“快速通道”,农产品的市场半径被无限延展,区域特色产业便有了“破圈”的底气。
铁旅融合:从“单一点餐”到“全域漫游”的价值升级。“吃完龙虾游三峡”,北京旅客周女士的行程单,折射出汉宜铁路推动“餐饮经济” 向“文旅经济”延伸逻辑。江汉平原的陆羽故里、荆州古城、清江画廊等景点,曾因交通串联不足而“养在深闺”,如今借由铁路网络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闭环体验。汉口站的文旅推介区、潜江站“龙虾+旅游”线路规划,正是铁路部门主动打破“交通孤岛”的创新实践。
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1+1”,而是通过交通枢纽的集散功能,实现旅游资源的系统化整合。截至5月底,汉宜铁路今年办理旅游团体158批次、发送旅客近800万人次,客票收入近4亿元——数据背后,是“寻味潜江”带动“漫游荆楚”的乘数效应。当铁路成为文旅融合的“粘合剂”,单一的美食消费便升级为文化体验、生态观光、民俗感知的多元消费,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与增长韧性由此增强。
服务提质:用“暖心细节”夯实发展根基。“出站即公交,10分钟到龙虾城”,列车员雷诗妍的指引,道出了汉宜铁路“以人为本” 服务内核。从汉口站“心连心”服务品牌串联6站联动,到潜江站设置直达公交专线;从“凤舞楚天・我来帮”乘务组的“五帮”承诺,到全年服务重点旅客2100余人次——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构成了旅客体验的“生命线”。
优质服务的价值,在于将交通枢纽转化为“城市会客厅”。当铁路部门不仅提供运输服务,更主动衔接地方交通、推介区域特色,其角色已从“运输载体”升级为“发展伙伴”。这种“以服务促融合”的理念,让汉宜铁路不仅是一条物理上的交通线,更成为情感连接的纽带,为区域经济发展积累“软资本”。
从“一只虾”到“一条产业链”,从“交通线”到“经济带”,汉宜铁路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不仅是“基础设施”,更是“发展引擎”。当铁路运力与产业需求同频、与文旅资源共振、与民生需求契合,就能释放出激活一方经济的强大动能。站在长江经济带与乡村振兴的战略维度看,这样的探索不仅为江汉平原注入了活力,更为全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铁路方案”——让铁轨延伸之处,皆成繁荣沃土。(武汉 曹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