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贵州省盘州市检察院检察官参观土法造纸作坊的旧址,并现场体验土法造纸。(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本文为《方圆》杂志原创稿件
贵州省盘州市竹海镇
有着“云上竹海”的美誉
在这里,时间仿佛被竹浆浸润
凝固在1900年前的东汉
完整保留着蔡伦时代的72道造纸工序
然而,这门被称为“活化石”的土法造纸术
如今仅靠10余名平均年龄
50岁以上的匠人在苦撑
当非遗保护标志碑被随意丢弃在荒草中
一场由检察官、志愿者与造纸人
共同参与的传统工艺抢救
正在深山竹海中悄然展开
……
世代守护千年造纸“活化石”
2025年3月,检察官到竹海镇现场开展调查取证,了解造纸窑孔的保存现状。(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竹海镇各村子里的人世代靠竹为生,他们不仅守护着这片美丽的竹海,还肩负着传承中国千年古代造纸历史文化“活化石”的责任。
这项传承的工艺名为“土法造纸”,是竹海镇一项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工艺,它延续了1900多年前东汉蔡伦造纸术的原始工艺,完整传承了《天工开物》72道造纸工序。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土法造纸”工艺于2007年被列入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百年前,古法造纸工艺传入此地。自此之后,当地居民便以古法造纸为业。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当地造纸工坊曾多达400余家。因为造纸业的兴旺,当时每家都有自己的纸窑和作坊,并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竹纸生产的工作,其生产的手工毛边纸具有独特的竹帘纹,柔软绵韧且吸水性强,被广泛用于书画创作、日常生活、传统祭祀等领域,所产纸张远销东南亚。
“土法造纸”的工艺操作工序复杂讲究,周期通常要在两至三个月之久。而如此费时费工的成品纸张,对外售卖的价格却十分低廉,甚至到如今仅售0.6元每张。经济效能低,加上工序复杂费时,导致这项工艺逐渐走向没落。
不仅如此,工艺的传承还面临着“断代”的危机。据调查,该地长期从事土法造纸的村民仅有10余人,平均年龄50岁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仅有4名,年龄最大的已80多岁,最小的也已经50多岁了。再加上村落地处丘陵,制作纸张的第一道工序便是扛着工具上山砍竹并搬运下山,因此,没有一定体力的人根本无法驾驭这项工作。而这些年,当地的年轻人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剩下的人也不愿意接触这类“费事”的工艺。
不变的情怀
2025年3月,“益心为公”志愿者在走访盘州市村落的历史时,了解到“土法造纸”工艺面临的困境,还发现村落中“土法造纸”作坊旧址的日常管护不到位,“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被人为移动丢弃,遂将该线索移送到盘州市检察院。该院经初步调查核实后,依法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
起初,办案检察官在接到案件资料时,对“土法造纸”工艺也感到比较陌生。于是,办案检察官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从地方史籍和文化研究资料中查找到“土法造纸”工艺的起源、发展脉络、文化价值、历史地位和生存前景。
之后,检察官走访当地村落,与“土法造纸”的从业者和非遗传承人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检察官听到传承人们表达最多的就是“这项工艺需要加强保护,否则再过几年,可能就会渐渐失传了”。
在走访当天,检察官遇到了“土法造纸”工艺的第5代传承人陈江。陈江今年51岁,是“土法造纸”工艺所有传承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陈江带着检察官参观造纸作坊的旧址,并向其介绍造纸的每道工序及其技艺。
“我家从祖辈开始就在按照土法造纸,并且一直以来都以此为生。我是看着父母造纸的身影长大的,等稍微大了一些我也跟着他们学习造纸技艺,这就是我们一辈子的‘饭碗’。虽然我们都知道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但即使不赚钱,我也要坚持把这门手艺延续下去,多延续一天算一天。”陈江在说这段话时,脸上充满了对“土法造纸”未来走向的隐忧。
多年来,凭借着对造纸的执念,陈江经常去当地的学校开展“土法造纸”非遗传承的课堂讲座,并向学生们讲述非遗造纸的前世今生。“我们这代人已渐渐老去,希望后辈们能从我们手中接过接力棒。”陈江说。
在了解传承人的故事后,检察官还来到造纸坊体验了制纸的过程。“土法造纸”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抄纸”,这道工序是所有环节中最难的一关。检察官眼见传承人将竹帘工具斜插进竹浆中,再左右晃了两下,竹帘上面就形成了一层轻薄的湿纸。但等到检察官亲手实践时,却发现根本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我认为非遗保护最重要的是亲自体验,通过这次走访,我体会到了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所以,更加从心底佩服那些传承人的诚心和秉持。”检察官说。
随后,检察官向乡镇负责文化保护的相关人员了解造纸的流程和收入情况等,并通过现场勘验造纸坊文物保护的相关情况形成勘验笔录,以此来固定办案证据。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核实工作,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检察机关认为,盘州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和辖区乡镇政府对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负有监管职责但未充分履职,致使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
“实际上,‘土法造纸’工艺在评选上非遗名录后,当地曾出台相关的保护方案。起初,是拟定了《土法造纸五年保护计划》,后来还将‘土法造纸’纳入非遗进校园的项目,并于每年向盘州市文旅局申报非遗传承人名单及发放经费。但是在后期传承的过程中,特别是制度落实的阶段,大家普遍会发现实际情况与预定的计划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工作都没有做透做细。”检察官告诉《方圆》记者。
探索“土法造纸”非遗保护新方向
因为非遗保护涉及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需要多方代表的发言和意见,2025年3月20日,盘州市检察院组织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行政机关代表、非遗传承代表人共同参加。
听证会就“土法造纸”工艺的非遗保护方向展开探讨,并重点研判如何把“土法造纸”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结合起来,以发挥非遗最大的效能。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保护路径:文化保护+非遗传承+体验经济+文旅融合。
2025年4月下旬,贵州省盘州市检察院检察官到竹海镇土法造纸文物保护现场开展“回头看”。(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盘州市竹海镇“土法造纸”传统技艺亟须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会后,盘州市检察院向盘州市文旅局和有关乡镇政府宣告送达检察建议,建议其积极履行保护管理职责,依法对“土法造纸”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造纸工坊旧址进行有效保护,并鼓励长期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
2025年4月,在“土法造纸进校园”活动中,贵州省盘州市检察院检察官与学生进行交流。(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5月19日,盘州市文旅局作出书面回复:一是组织人员对竹海镇“土法造纸”作坊、窑孔进行复核、登记,重新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并对辖区内保存完好的2个造纸作坊、20个窑孔一并纳入文保范围,重新制作树立“土法造纸”保护标志碑,建立“土法造纸”文物档案。二是制定《盘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完善非遗传承人培养、认定、评估和退出长效机制。三是组织“土法造纸”非遗代表传承人到竹海镇9所中小学向5000余名学生开展非遗技艺传播、展示,组织300名学生到造纸工坊现场体验、观摩。四是利用地方电视台、公交广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发布、播放“土法造纸”非遗宣传视频共计200余次,发放宣传册2000余份。
盘州市检察院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现场跟进监督,发现造纸工坊文物保护区范围已重新划定明确,保护标志碑已设立,并向上级文旅局重新申报了2名35岁以下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选取8名学徒学习造纸工艺。同时,“益心为公”志愿者建议将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相结合。
“目前,整改工作已经得到有效落实,但是我们都知道这项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回访和监督。作为一名盘州人,我为家乡拥有如此丰富文化内涵的非遗工艺而自豪。同时,我也想让这项还略显小众的工艺可以走出村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去彰显它的独特魅力。”办案检察官感慨道。
下一篇:信托产品收益如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