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青岛企业赴港上市热情持续升温。
截至目前,青岛今年新增5家企业申报交易所审核,而歌尔微、文达通、圣桐特医、国恩股份4家企业已递表港交所;此外,酷特智能也发布公告称,拟A+H上市。
其中,歌尔微作为最早向香港联交所递交首发上市申请的企业,受到广泛关注。实际上,在冲刺港交所之前,歌尔微曾于2021年4月29日进行辅导备案,备战A股IPO,但获审核通过后又撤回了IPO申请。
从创业板撤退到转战港股,歌尔微的资本路径急转弯背后,究竟有何考量?
歌尔微的上市征程始于2020年11月,母公司歌尔股份宣布启动分拆上市计划。
2021年12月,歌尔微创业板IPO获受理,次年10月即顺利过会。但此后公司一直未提交注册,直到2024年5月27日,歌尔微撤回IPO申请。
彼时,歌尔股份表示,基于目前市场环境等因素考虑,为统筹安排歌尔微资本运作规划,经与相关各方充分沟通及审慎论证后,公司决定终止分拆上市。
撤回的背后,一方面出于政策收紧。2024年4月,新“国九条”明确“从严监管分拆上市”。几乎同时,证监会推出《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支持科技型企业依法依规境外上市。
更重要的,还是因为歌尔微虽力推自研芯片,但其核心技术的自主性当时尚未完全建立。
图片来源:歌尔微官网
“芯片是歌尔微产品的主要原材料,报告期内以外购为主”。在2022年深交所上市委的问询中,这一问题被重点提及。当时歌尔微向英飞凌的采购金额占比近60%。
虽在招股书中强调自主芯片研发能力,但在2023年,歌尔微搭载自研芯片的MEMS产品出货量占比22.5%;到2024年9月,这一比例提升至29.7%。其外部芯片供应的依赖,依旧不可避免。
据首发上市申请文件显示,歌尔微的业绩呈现波动上升态势。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9月,公司收入分别为31.21亿元、30亿元和32.66亿元;期内利润则分别为3.26亿元、2.89亿元和2.43亿元。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52.2%,显示业务回暖。
在其收入结构中,传感器占绝对主导。2024年前9个月,传感器收入达25.15亿元,占总收入77%。
歌尔微的研发投入占比保持在8%左右,在半导体行业中属于中等水平。随着AI终端设备对传感器性能要求提高,芯片自主化已成为歌尔微能否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战场。
而对于选择港交所的原因,歌尔股份表示,赴港上市是响应国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政策,综合考虑资本市场环境和歌尔微未来发展规划后的审慎决策。
分拆歌尔微赴港上市,本质上是歌尔体系的一次战略重构。分拆后,歌尔股份专注精密零组件、智能声学整机和智能硬件业务;歌尔微则聚焦MEMS传感交互器件及微系统模组。这种分工使两家公司能更专注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实际上,对于歌尔微这样一家以MEMS器件及微系统模组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主的半导体公司,香港资本市场更成熟的国际化资本平台、更便利的国际化融资渠道,正是其所需要的。
加上政策上的加持,使歌尔微转战港交所的行动更具可行性。
近年来,港交所持续推进上市制度改革,欢迎企业赴港上市,同时内地政策也在加强拓宽企业境外上市渠道,双重政策利好进一步助力港股IPO(首次公开发行)。
2025年5月6日,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上市新政,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据港交所上市主管介绍,“科企专线”将进一步提升香港市场的监管透明度,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强化香港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力。
这份利好,无疑将进一步增强歌尔微赴港上市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