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先问问大家:
如果你的儿女让你帮忙带娃,你会帮吗?
我想大多数老人都能给出肯定的答案,原因也很简单:心疼儿女。
然而,在带娃这件事情上,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无论是生活习惯的差异,还是育儿观念的区别,一旦处理不好,不仅自己受累,还可能影响家庭关系。
而那些真正聪明的老人,往往不会盲目应承,而是会提前做足以下3方面的准备。
正所谓:有备无患,才能全身而退。
如果你也正在帮年轻人带娃,不妨了解一下。
不得不说,带娃绝对是个体力活。
就像我当全职爸爸那会儿,总说自己是一款不敢关机、不能黑屏的超智能手机,得24小时随时在线,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试想想,我一个男的尚且难以支撑,更何况老人呢?
尤其是照顾婴幼儿,熬夜喂奶、换尿布、追着学步的孩子跑,简直是家常便饭。
而这些,都需要充沛的精力,以及健康的身体。
可能有的老人刚一开始,还觉得自己能够应对,但时间一长,腰酸背痛、睡眠不足,各种慢性病接踵而来。
甚至有的老人明明身体已经感觉到极大的不适了,但却为了不给年轻人添麻烦,硬是咬牙坚持。
到最后,小病拖大病,不仅自己遭罪,还会让原本正常运转的家庭,瞬间失衡。
就像我家楼下的张阿姨,在给她儿子儿媳带娃前,腰椎间盘突出就已经很厉害了。
可她还是为了成全儿子的小家庭,毅然走上了带娃的道路。
结果没多久,因为整天抱娃的缘故,彻底倒了下去。
这一下,住进了医院,儿子儿媳还得分心照顾她,家里乱成了一锅粥。
所以说,只要给儿女带娃,一定要先过“身体”这一关。
比如,去医院做一个全面的检查,知道自己平日里该注意什么。
只有这样,在带娃时,才有的放矢、学会规避。
要记得:
你的健康,才是儿女最大的福气。千万不要因小失大,为托举儿女而负重前行。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则视频。
有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在商场里撒泼哭闹,硬要爸爸妈妈给买玩具。
妈妈在一旁给孩子解释,说这样的玩具,家里有好几个了。
可孩子不但不听,而且还哭闹的越来越厉害。
就在妈妈劝解的过程中,奶奶几次三番的冲到了孩子面前,试图抱起孩子,满足孩子的要求。
但每次一靠近,都会被儿媳推开。
而孩子呢,可能觉得身后有奶奶作为倚仗,就是不怎么认真听妈妈的表达。
这样来来回回几次之后,就在奶奶再次冲到孩子面前时,孩子妈妈再也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冲着婆婆就大声吼道:“妈,你要不先走,行不行”。
吼声响彻在商场里,不仅路人投来诧异的目光,就连老人也僵在了原地,一时之间下不来台。
其实,老人帮年轻人带娃,一定要记得“帮”这个字。
既然是“帮”,那就一定要划清“责任线”。
像是教育孩子、塑造价值观等事情,就要把权利交回年轻人手里,不介入、不掺和、不越界。
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人各司其职,也才能减少矛盾、冲突的发生。
更要在心里不断提醒自己:
带娃是帮忙,不是取代父母的角色,守住界限,才能让亲情更融洽。
有太多的老人,因为心疼儿女工作辛苦,主动包揽了带娃、养育、教育、家务等所有事。
从喂饭哄睡,到接送早教,甚至一日三餐,都任劳任怨、一人承担,几乎很少让儿女插手。
甚至为了托举儿女的家庭,甘愿舍弃自己的社交活动、兴趣爱好和健康,倾尽全力的付出一切。
有时就连自己的养老钱,也会贴补给年轻人。
这种方式,看起来是把爱意拉满,但却极容易走入两种极端。
要么在老人过度承担责任的情况下,年轻人充当“甩手掌柜”,习惯性躺平,将父母的付出视作理所应当。
甚至有时稍微有点过错,还会被儿女埋怨和数落。
要么因为育儿理念、生活习惯,或者越俎代庖的问题,而引发年轻人的不满和怨怼。
但无论是哪一种,最终付出都很难获得感激和尊重。
其实,老人心疼儿女,本没有错,但凡事都讲究个过犹不及。
尤其是在帮儿女带娃时,更要记住“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道理。
只有适当示弱、保留个人生活,才能让年轻人敬畏你的付出,珍惜你的帮助。
否则,出钱出力一场,到头来还会落个“不讨好”的结局。
说起来,老人带娃的本质,从来不是“单方面付出”,而是两代人互相理解、彼此成全的过程。
而聪明的老人,不会把自己活成“带娃机器”或者“免费保姆”,而是用智慧提前做好准备,明确各种事宜。
只有这样的爱,才不会累、不会怨,更会长久。
大家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