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学习状态为何要不得呢?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指的是只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却不明白背后的原理和成因。这种学习状态就像浮萍无根,看似掌握了知识,实则一触即散。若想让知识真正扎根,非得追根溯源不可。
小时候学写字,总爱模仿老师的笔迹。横要平竖要直,撇捺舒展如飞鸟,可写出来的字总像缺了魂。直到有天老师按住我的手腕:"运笔不是描形状,要感受手腕的力道。"原来每个笔画都藏着肌肉记忆的密码,从指节到肘关节的联动,从提按到转折的节奏,这些看不见的"所以然",才是字迹灵动的关键。那日之后,我常对着字帖琢磨笔锋走向,渐渐明白,写字不是描红,而是让身体与笔墨对话。
大学时修古汉语课,老师讲《诗经》"关关雎鸠"的起兴手法。有同学举手问:"为什么一定要用雎鸠?"老师笑着翻开《毛传》:"雎鸠雌雄和鸣,古人以为贞鸟。"又引《礼记》说这种鸟"生而定偶不相乱",我这才恍然,原来先民写情诗不是随便抓个意象,而是把对爱情的忠贞,都寄托在了这对水鸟的鸣叫声里。那些看似简单的比喻,实则是用整个自然界的秩序,来印证人间情感的纯粹。
前年带侄女逛博物馆,她指着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问:"这怪物怎么老张着嘴?"我支吾着说这是镇宅的神兽,恰好遇到讲解员:"商周人认为口能通神,饕餮张嘴是在替天地说话。"他指着纹饰里的云雷纹:"你们看这些漩涡,像不像雨水从云层里落下来?"原来青铜器上的每道刻痕,都是先民对自然的观察与敬畏。侄女听得眼睛发亮,回家用彩泥捏了个张嘴的"小怪兽",说这是"会下雨的神兽"。
这种追根究底的乐趣,在生活里处处可见。邻居王婶蒸馒头总要在面团里揣一勺猪油,起初我以为是图香,后来她边揉面边说:"猪油能破坏面筋网络,蒸出来的馒头才蓬松。"菜市场卖豆腐的刘叔教我做卤水豆腐:"点浆时水温要控制在80度,这时候蛋白质凝固得最漂亮。"就连小区里遛狗的张爷爷,都能说出不同犬种尾巴摆动的含义:"金毛摇尾是示好,二哈甩尾是兴奋过头。"这些藏在日常里的"所以然",让平凡的生活突然有了光。
当然,过度执着于"所以然"也可能陷入困境。朋友小林学做咖啡拉花,非要弄明白奶泡的分子结构,结果对着显微镜研究了三个月,反而忘了如何用手腕控制流速。这就像古人说的"格物致知",若只停留在解剖事物的层面,反倒会失去感知整体的能力。就像喝茶,有人执着于水温曲线和茶多酚含量,有人却只在乎第一口茶汤滑过舌尖的温润——前者是科学,后者是生活,两者本无高下,全看个人选择。
不过从健康角度看,探究"所以然"倒有不少好处。了解食物的烹饪原理,能避开高温油炸产生的致癌物;明白运动时肌肉的发力顺序,可减少关节损伤的风险;就连养花时知道不同植物的需光量,也能避免过度暴晒导致的叶面灼伤。但若钻牛角尖,比如为计算每口饭的卡路里而焦虑,或因纠结运动时长而放弃锻炼,反倒会陷入新的健康困境。说到底,知其然是起点,知其所以然是深化,但最重要的,是让知识成为照亮生活的光,而非束缚脚步的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