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方当然也押上血本。乌军总参把最精锐的47机步旅、第79空突旅和国土防御第110旅全部塞进这片不足300平方公里的弧形阵地,外加国土防御旅、炮兵旅、外籍志愿营,一线兵力已接近5万。他们依托苏联时期修建的“顿巴斯墙”混凝土工事,在村北、村南各挖出三层地下交通壕,把原来的矿道、仓库连成蛛网式暗堡,每平方公里平均布设9门火炮、37具反坦克导弹,俄军每推100米都要留下装备残骸。乌军无人机小组甚至把民用皮卡装上反坦克导弹,打完就跑,俄军装甲纵队往往刚露头就被“蜂群”啃掉队尾。
俄军并非没战术,只是老问题依旧:火力有余,精准不足。11万人的集群里,真正能投入巷战的步兵不到四成,其余是炮兵、防空、后勤,每天砸下2.8万发炮弹,却难以对地下工事构成致命破坏;而乌军靠着北约提供的卫星图像和数字地图,把俄军炮阵地坐标实时回传,海马斯一轮齐射就能让俄军弹药库“开花”。更尴尬的是,俄军电子战系统对星链终端的压制效果有限,乌军连排级就能呼叫后方精准炮火,俄军却常常要靠侦察兵肉眼报点,时间差一拉长,火力优势就被稀释。
完整内容查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