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城市风光(无人机照片)。
7 月 14 日至 15 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时隔十年后,中央再次聚焦城市工作的高规格会议。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政策研究部主任、研究员鲍家伟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在这一重要历史方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意义重大。回顾历史,1962 年、1963 年、1978 年中央曾先后召开三次城市工作会议,党的十八大后,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 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城市工作方向,部署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与工作。如今再次召开会议,将为今后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首提“现代化人民城市”
此次会议,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赋予其丰富内涵,即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锚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与之前的城市发展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是在城市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又一次理论和实践的升华。
“今天,中国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他们的民生问题成为一个焦点,这也是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要求。”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说,“人民城市”这一理念是“人民至上”在城市建设中的集中体现。城市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场所,也是人民群众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发展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不仅是要改善物质生活,还有文化生活、城市生态、社会治理等方面,追求的是“五位一体”的改善。因此“人民城市”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巨大提升。
△山东省菏泽市赵王河湿地公园及周边景色(无人机照片)。
“此次会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我觉得是一个新提法。”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王凯指出,“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的。这次明确提出现代化的人民城市,把现代化的要求提出来了,把现代化人民城市一起提,从目标上来讲也是第一次。客观地讲,现代化的城市不一定都是为人民的,我们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城市建设是现代化的人民城市,这是一个大目标。”
王凯进一步指出,此次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总目标,这和以往提出的城市发展主要是宜居、韧性、智慧这三个目标相比,内涵更加丰富全面,更符合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如何实现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
在鲍家伟看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新路子,最关键的还是要以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在这个目标之下可以通过建设韧性城市、智慧城市、文明城市、美丽城市、创新城市等等,去拓展更好的蓝图,让新的发展理念能够在城市落地生根。
城市建设离不开规划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多规合一’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谢海霞表示,要强化规划统筹引领,引导各地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差异化发展。健全规划实施体检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统筹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大力支持城市更新。
城市发展理念革新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绩斐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截至2024 年底已达 67.00%,城市数量增长至 694 个,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加速构建。
在业内人士看来,时隔十年再度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主要是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特征。此次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鸟瞰扎曲河和昂曲河交汇处的昌都市(无人机照片)。
王凯认为,当城镇化率突破60%,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必然发生深刻变化,从“拼速度、扩规模”转向“提品质、强内涵”。
从城市发展结构、发展环节、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和发展主题,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五个统筹”的城市工作基本思路。本次会议指出“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并鲜明提出了“五个转变”,即:转变城市发展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城市发展动力、转变城市工作重心、转变城市工作方法。从“五个统筹”到“五个转变”,都是新时代做好城市工作的辩证法,体现了党对城市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生命体,‘五个转变’将为新形势下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只有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才能不断提升城市工作的科学性,赢得城市发展的优势和未来。”鲍家伟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就城市发展而言,无论是推动紧凑、集约发展还是创新、绿色发展,其实都是要求城市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这不仅是新发展理念在城市落地生根的具体体现,也是提升城市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从国际经验和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镇化率30%—70%一般被认为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区间。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7%,从普遍规律看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后半段,城市建设从关注增量、追求规模扩张、做大城市体量,转向关注存量、追求品质提升和功能结构优化,深层次逻辑就是城市要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以此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鲍家伟指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就是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推动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鲍家伟说。
有力推进“好房子”建设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四大标准定义“好房子”。5月1日,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正式实施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扎实有力推进“好房子”建设,并将“好房子”建设纳入城市更新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在规划、土地、财政、金融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此次会议更是强调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这极大地稳定了市场预期,购房者对“好房子”信心更足。
陈文静表示,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特征的“好房子”建设将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一环。
△江西龙南市杨村镇的乌石围(无人机照片)。
在北京,《平原多点地区“好房子”规划管理相关技术要点(试行)》印发,通过底层架空、配建公共空间、增设风雨连廊等方式,补充公共服务功能,营造多样化生活场景。
在甘肃,针对住房性能改善需求,明确住房宜居水平提升标准。发布《宜居住宅设计标准》,从住区生活环境、空间适用、安全耐久、绿色低碳、健康舒适、设备设施、建筑体系与集成构造、智慧管理与运维等方面,明确了高品质宜居住宅设计基本要求。
在安徽,推动合肥等地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按照安全耐久、功能适用、健康舒适、灵活可变、绿色低碳等要求,系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产业链,打造“好房子”样板项目。
“我国城市发展逐渐进入到城市更新的重要发展时期。”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预计,今年以来各地不断加大房票安置力度,促进住房需求进入市场,部分城市取得了较好效果。未来随着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的稳步推进,房票安置政策或将继续完善,相关举措在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中也有望发挥更大作用。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认为,美丽的目标,也是城市高品质特征的重要体现。在城市美丽的目标中,美丽的房子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过去一些城市限价下房子总体上质量不高、建筑外立面非常差。而后续就要持续做好美丽房子,真正助力美丽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