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创周背后的故事」系列,讲述的不是热闹的表面,而是那些推动改变的底层逻辑,是谁在构建系统,是谁在重新编织文旅产业的生态。
它背后的思考如何穿透惯性、打破路径依赖。这些是否正在悄悄改变一个城市的产业逻辑与人才命运。这是一组面向未来的记录,也是一场对“创新原点”的追问。
“万界无界,打破界限“,2024张家界全球旅游业创新周,以“融合·拓界”为主题。
王旭的职业起点是建筑。
但十年前,他就意识到建筑不只是房子,它是关系、系统和运行方式的容器。真正的“设计”,不是造型,而是重构逻辑。“如果说盖房子是解决一个物理需求,那系统设计是回答更大的问题:人、产业、城市如何生长。”
他开始研究全球文化IP的案例——爱丁堡艺术节、米兰设计周、西南偏南……他发现,这些能站上全球语境的活动,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城市体量,而是因为它们形成了可自我演化的系统接口。
那时,他突然想到:为什么中国没有?
SXSW 于 1987 年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创立,如今已成为全球创意人士的首选目的地。其核心是创意人士发展事业的工具,它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相聚一堂,相识、学习、分享创意。
如果说北京、上海、成都有更好的资源和传播基础,那为什么偏偏是张家界?
王旭给出的答案是“系统密度”和“叙事聚焦”。
张家界有三个天然的因子:
独特的自然场景——世界罕见的地貌是最好的外部注意力入口;
国际化游客基础——2024年接待了来自近百个国家的超百万外国游客;
城市的破局渴望——它不想继续做“景区城市”,而是要找到产业升级的路径。
这些条件让张家界成为一个“理想的实验场”。它不需要证明自己能吸引流量,反而需要一个机制让流量沉淀成产业。
王旭意识到,旅创周可以是一个入口,但它的真正目标是:在这里搭建一个可持续更新的文旅创新系统。
所以,张家界全球旅创周从第一天起,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活动”。
它的结构是模块化的:主理人竞赛、在地工作坊、创界奖、可售展品、青年孵化、行业对接……这些表层形式像是一栋无形建筑的房间和走廊。
2024张家界全球旅游业创新周,国际旅游人才会客厅暨“智汇潇湘·英才聚张”人才活动周。
但它们背后的逻辑是:
重塑地方产业逻辑(工作坊把全球创意方法与在地结合);
链接真实交易与传播(可售展品直接进入市场);
定义行业价值标准(创界奖成为话语权接口);
建立长期孵化机制(教育、平台、机构形成闭环)。
它就像是一栋“看不见的建筑”,人们能走进去参与,却看不见完整结构。因为它不是物理存在,而是嵌在文化、人才、组织、趋势交叉点上的系统。
在中国,文旅行业的惯性是“造梦”——制造一波声量、带来一波流量,然后逐渐失速。
但旅创周拒绝了这个路径。
它一开始就被放到全球文化IP的坐标系里去思考:真正能出圈的,不是噱头,而是机制;真正能延续的,不是一次性的项目,而是一个可以自我进化的系统。王旭甚至直白地说:“梦想太廉价,我要造的是可以复制、可以传播的路径。”
所以,旅创周是一个路径设计实验,它验证的是中国文旅能否从“流量依赖”转向“系统创新”。
旅创周的另一个隐藏变量是教育。
张家界有五所高校,但长期没有把文旅作为核心学科方向。王旭希望通过旅创周,把高校、政府、产业、创业团队放进一个接口系统里,让人才流动形成真正的生态。
2024张家界全球旅游业创新周,国际旅游人才会客厅暨“智汇潇湘·英才聚张”人才活动周。
未来,如果你在伦敦、成都、上海听到一句话:“我们的主理人来自张家界”,那就意味着这座城市的软实力已经形成。
2024张家界全球旅游业创新周,“张家界产教融合合作”签约仪式、“研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旅创周只是起点,它在验证一件更大的事:能不能用系统设计的方法,把一座以自然闻名的城市,变成文旅创新的生态母体?
能不能让中国出现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文旅创新接口,像米兰之于设计、爱丁堡之于戏剧、西南偏南之于科技与文化?
如果可以,那它的最终形态就不只是一个活动,而是一个长期孵化人才、链接资源、定义行业标准的中国文旅硅谷。
中国·株洲清水塘工业遗址活化国际设计竞赛现场。
王旭说,他一直都在做建筑,只是建筑的材料变了,尺度变了,逻辑复杂了。
你看不见他建的房子,但未来某一天,你会被他构建的系统影响、改写,甚至托举。
张家界旅创周的故事,还远没到终点。
它是中国文旅硅谷的第一块基石,还是一个尚未完成的系统原型。未来二十年,它会变成什么?没人能完全预测。但至少,它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中国文旅不仅可以被“消费”,还可以被“重构”。
2025年9月19日-9月21日
张家界全球旅游业创新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