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来,A股保险股涨幅明显,新华保险股价再创历史新高,中国人保股价创六年来新高
文|《财经》研究员 丁艳
编辑|杨芮 袁满
7月23日,A股上证指数一度突破3600点整数关口,为2024年10月8日来首次。不过截至收盘,市场全天冲高回落,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1.86万亿元,较上个交易日缩量284亿元。
盘面上看,A股保险板块涨幅居前,上涨1.10%,再次吸引市场目光。其中,新华保险领涨,上涨2.73%,最新股价为63.95元/股;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分别上涨2.65%、2.29%、1.84%、0.36%,最新股价分别为37.15元/股,58元/股,41.05元/股,8.41元/股。
实则,自今年4月以来,A股保险股涨幅明显,新华保险股价再创历史新高,中国人保股价创六年来新高。
从近一年以来A股上市险企股价涨幅来看,新华保险、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寿股价涨幅分别为117.81%、66.53%、52.91%、42.07%、35.93%。
为何保险股节节攀升?首先,从消息面来看,7月11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下称《通知》),推动保险资金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
此次《通知》最核心的调整是对国有保险公司投资考核进行了优化,将险资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考核方式调整为“当年度指标+三年周期指标+五年周期指标”,权重分别设定为30%、50%、20%,并要求自2025年度绩效评价起正式实施。
平安证券指出,政策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将助力险企增厚长期稳定投资收益、缓解投资压力。居民储蓄需求仍旺,业务结构优化将助 2025年负债端业绩保持稳健。2025年险企投资业绩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保险股β属性显著、分红水平稳健,板块估值与持仓处于低位,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多位险企投资人士表示,预计未来国有保险公司将加大A股市场投资,近期部分金融板块行情或由险资推动。南方基金认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34.93万亿元,若保险资金增配1%的股票资产,将为市场带来约3500亿元的增量资金。
同时,7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在香港举行的“债券通周年论坛2025”上公布了多项债券通优化措施,其中包括完善南向通机制,拟扩大境内投资者范围至券商、基金、保险、理财等四类非银机构。东吴证券指出,近年来险企投资端面临持续低利率和资产荒压力,南向通的扩容将打开险资出海新通道,在当前欧美市场利率相对较高的背景下,配置多元币种、利率水平较高的境外债券有助于缓解险企投资端压力。
其次,从基本面来看,截至7月22日,险资年内举牌已高达21次,举牌数量创下五年新高。本轮举牌呈现偏好港股特别是银行H股、举牌主体以头部险资为主的特征,举牌标的包括邮储银行H股、中国儒意H股、上海医药H股等。
从2024年A股上市险企投资收益率来看,以归母净利润增长幅度最高的新华保险举例,其总投资收益同比增幅亦最高,高达251.6%;总投资收益率高达5.8%,在A股上市险企中名列前茅。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总投资收益增幅亦较高,分别为137.8%、130.5%,总投资收益分别为3028.51亿元、1203.94亿元。其中,中国平安总投资收益最高达2064.25亿元,同比增长66.6%;中国人保总投资收益为821.63亿元,同比增长86.2%。
从总投资收益率角度来看,中国平安、新华保险总投资收益率皆为5.8%,中国太保、中国人保、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5.6%、5.6%、5.5%。
作为长线资金的重要代表之一,险资一直被寄予入市厚望。2025年一季度保险公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账面余额合计4.47万亿元,占资金运用余额的比例为12.79%,距离25%的平均政策上限还有较大空间。
今年以来,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积极支持保险资金入市,上调部分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最高可达50%;同时,开展第二批、第三批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先后批复试点资格总金额1720亿元;并明确提出,下一步计划将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调降10%,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入市力度。
谈及保险股下半年及后续走势,多家券商发布研报称,仍将重点关注资产负债匹配情况。
国泰海通证券发布的保险中期投资策略报告认为,资产负债匹配决定保险股“真实价值”。低利率环境下,上市险企资产负债匹配压力提升,估值反映了市场对利率的悲观预期。随着保险公司负债成本改善以及资产端增配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稳定回报,盈利稳定性有望改善。
“我们维持保险板块正处于长期慢牛起点上的判断,维持保险行业强于大市的判断,上市保险公司均有配置价值。”中信证券研究团队在近日的研报中表示,2025年上市险企一季报总体超预期,新业务价值高增长验证了头部公司正受益市场洗牌;部分头部公司分红险转型成效验证了公司从类自营走向类资管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大幅改善验证了头部公司过去五年拉长资产久期积累了大量浮盈,目前有条件维持较强的业务发展能力和持续的派息能力。
责编 | 秦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