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凤冠系列冰箱贴上市一周年,销量达到200万件。
7月19日中午12点多,中国国家博物馆现场诞生了一名“幸运观众”。来自四川成都的教师罗莉,买到了第200万件凤冠冰箱贴。而不到4个月前,3月25日,100万件的纪录也才诞生。当天,买到第100万件凤冠冰箱贴的“幸运观众”——来自山东东营的李雅菲,受邀重返国博,为罗莉颁发纪念版凤冠冰箱贴及收藏证书,完成了一次“接力”。
凤冠冰箱贴有多火,不用赘述,它已成为社交场合的“硬通货”,一“贴”难求。如果说来北京旅游,国博是“必到地”,那么凤冠冰箱贴,则位列进国博之后的“必买榜”。这在年轻人中堪称“共识”的经典攻略,其实仔细推算,形成并不算太久,毕竟,7月19日正是木质凤冠冰箱贴上市一周年。
一个小小的冰箱贴,成为博物馆文创界的“销冠”。国博刷新的纪录在意料之中,也并非特例。喜欢逛博物馆的年轻人不难发现,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冰箱贴往往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获得最多的关注、带动最多的消费。
所以,为什么是冰箱贴?外形美观、方便携带、价格适中……这些是必要不充分条件,在这些维度,冰箱贴还有很多竞争对手。想要回答,需要稍稍回溯下博物馆文创的发展历程。
我认为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0阶段,文创还被称为“纪念品”,主要分为两大类,文物仿制品,或者将文物图案简单地印在马克杯、笔记本、冰箱贴上;2.0阶段,文创诞生了,故宫博物院的“朝珠耳机”,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注重创造文创在生活中的实用场景;3.0阶段可以视为2.0阶段的进化,文物成为IP,以更抽象的方式与文创产品结合,比如湖南博物院的“狸猫”系列,即来自马王堆汉墓漆器上的常见图案,这时,漆器诚可贵,萌宠更动人。
4.0阶段,即当下,冰箱贴成为现象级的品类。有趣的是,其实早在1.0阶段,冰箱贴就已经存在了。当然,从创意设计和制作工艺上,现在有了很大进步,各种材质、各种花样、各种小巧思。但兜兜转转,冰箱贴的唯一使用方式依然是贴在冰箱上。这是否与此前强调的博物馆文创要有使用价值、要深入生活有所偏差呢?
我并不认为这是两条相反的发展道路,它们的文化源头与未来指向完全相契,只是因为这一届年轻人对“实用”、对“生活”,有了更多理解。实用与生活,可以是用文创耳机听歌、用文创杯子喝水、用文创帆布包搭配OOTD;也可以是每天清晨,走到冰箱前觅食时,一眼看到那一大片从全国各个博物馆带回来的冰箱贴,生活就不只是眼前的“班”,还有那远方的“馆”。
其中的关键词,是情绪价值,这在近来已被各行各业视为“销量密码”。但我相信,冰箱贴“爆款”的横空出世,并没有那么多预谋,也许最初只是出于对一个古早品类的常规升级。但渐渐地,冰箱贴被年轻人开发出了更多“情绪价值”,比如,记录足迹、交换社交货币等。从这个意义上,冰箱贴文创的文化内涵,可以视为年轻人与博物馆的“共创”。
曾和某博物馆文创负责人聊天,他戏谑地说:“如果冰箱贴‘有用’,你还会买那么多吗?”
我理解为,物理意义上的“有用”,因为明确的功能性而让人较容易产生满足感,买回来如果不用,甚至还有些“浪费”的负罪感;但情绪上的“有用”,情随事迁,常买常新,每一个冰箱贴都记录了不同的人生旅程,一个都不能少,何况,每一个都贴在冰箱上,都用上了呢!
博物馆冰箱贴的故事背后,是历史的文化积淀与年轻人青春潮流之间的合作愉快。这也正是博物馆文创的初心。博物馆本就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中国的历史,从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算起,刚刚120年。当逛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形象也有了更具象的现代感。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蒋肖斌
流程编辑:U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