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五常(中美俄英法)的地位,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70多年来,尽管日本、德国、印度等国多次呼吁"入常",但五常格局始终稳如泰山。
然而,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变化,一个假设性问题越来越引人深思:如果五常真的扩编为六常,谁最有资格成为第六个常任理事国?
要讨论"第六常",首先要明白五常的特殊性。五常均为反法西斯战争决定性力量,对二战获胜贡献和牺牲极大。五常是合法拥核国,且对安理会决议有一票否决权。且全球影响力全覆盖,比如美俄主导军事,中美主导经济,英法掌握非洲中东话语权。
因此,新常任理事国必须同时具备:历史正当性、综合国力、地缘影响力,缺一不可。
目前国际公认有四个"潜在第六常"竞争者,各自优劣势明显:
印度:最有野心的候选者。印度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是第五大经济体,拥有核武器和航母舰队,是美俄同时拉拢的地缘棋子,这是它的优势。但印度1971年才独立,缺乏二战贡献。与巴基斯坦水火不容,地区不稳定因素。多年来,五常中仅美法明确支持其入常。
日本:经济巨人的政治短板。日本是世界第4大经济体,联合国第二大会费缴纳国,坐拥7艘准航母以及诸多先进军工技术。但也有致命点,二战侵略国身份不被中韩等邻国接受,加之和平宪法限制其军事行动,申请入常时中俄必然一票否决。
德国:欧洲的"隐形冠军"。德国经济常年位于世界前三,工业技术顶尖,二战后彻底反省历史,如果申请入常的话,英法可能支持(平衡美国)。主要障碍是军事力量受条约限制,波兰等邻国反对"欧洲双代表"(已有法国)。
巴西:南美的代言人?它是南美最大经济体,加资源大国;与中国、美国关系平衡,如果入常,能代表发展中国家声音。但也有本身的硬伤,其军事实力仅相当于中等国家,近年经济动荡削弱影响力。
即便某个国家达到门槛,五常也有充足理由拒绝扩编。因为谁也不想权力被稀释。新增一票否决权将导致决策更低效。若印度成功,日本、巴西必然要求平等待遇。
更关键的是,五常的否决权本身就是最大障碍——任何一国入常都需要五常全票通过,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印度已经连续6年申请入常,结果每次都被一票否决。
在可见的未来,真正的"第六常"出现概率极低,但可能出现变通形式。常任理事国扩容但无否决权(类似"半常任"席位)。地区代表轮值制:如非洲/拉美国家轮流担任非常任理事国。
国际政治本质上是一场权力游戏。五常格局之所以稳固,不仅因为实力,更因为五国形成了微妙的制衡。印度或许最有希望,但除非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之一:
一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彻底重塑国际秩序(如二战催生联合国)。
二现有五常之一解体或衰落(如英国若崩溃可能腾出位置)。
否则,安理会大厅里那把虚位以待的椅子,恐怕还要空置很久。毕竟,既得利益者从不会主动让出餐桌的座位——这就是国际政治的残酷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