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朝代非常著名,唐朝延续了两百八十九年,明朝和清朝的国祚都为二百七十六年,而元朝仅仅存在了九十八年。相反,宋朝却实现了超过三百年的统治,总共达到了三百一十九年。宋朝在领土面积和军事力量上,都远远不及唐、元、明和清朝,但它能维持超过三百年的统治,原因非常多。最关键的一点,便是宋太祖赵匡胤当年留下的誓言。明代的思想家和史学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提到过这句话,并称其为“汉唐之所不及”,意思是这一点连汉朝和唐朝都未能做到,正因为如此,宋朝才得以保持长达三百年的统治。
01 赵匡胤的誓言是什么?
赵匡胤的这句誓言看似简单,实际上却非常深刻,内容就是:“不杀大臣言官”。这里的“大臣”并非指所有臣子,而是指那些皇帝身边的高级文武官员。具体而言,文官指的是宰相、副宰相这些高级官员,而武将则是指枢密使、副枢密使级别的高阶武官。而“言官”则指那些负责上书言事、进行直言直谏的官员,主要是指当时负责监督朝政的御史台和谏院的官员。
按照赵匡胤的誓言,宋朝实际上只有三位皇帝曾经出现过杀害大臣的情况:
- 宋钦宗曾杀掉两名大臣:领枢密院事童贯和蔡攸,两人因误国误民被处决。
- 宋高宗则杀了宰相张邦昌和枢密副使岳飞。张邦昌因背叛,岳飞则因为所谓的“莫须有”的谋反罪被杀害。
- 宋宁宗杀了平章军国事韩侂胄。韩侂胄的死则与南宋与金国议和有关,后续再没有出现类似的杀害事件。
02 赵匡胤为何立下这句誓言?
赵匡胤出生在五代时期,这一时期动荡不安,他深刻体会到历史上许多朝代由于皇帝杀害忠臣导致国运衰败的教训。赵匡胤虽然出身武将,但他并非嗜血之人。建立宋朝后,为了稳固政权,他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既然要压制武将势力,便必须重用文官。因此,赵匡胤决定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国家,表达了与高级官员共享权力、共治天下的愿望。
这种理念影响了后来的宋朝皇帝,他们也大多赞同这一治国思想。然而,这里的“共治天下”并不是指所有臣民,而仅限于皇帝身边的宰辅大臣和言官等高阶官员。这种制度类似于现代的“员工持股”制度,极大地调动了身边大臣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为国家的前途尽心尽力。
03 赵匡胤的誓言具体起到了哪些作用?
(1)首先,由于大臣们不再有生命的威胁,他们的地位和尊严得到了保障,这也激发了他们更有动力为国家尽职尽责。这样一来,许多直言敢谏的臣子应运而生,比如寇准、包拯等,他们不仅敢于为国直言,还能对皇帝的决策提出异议,帮助皇帝少犯错误。
(2)其次,大臣们因为没有性命之忧,对皇帝和其他大臣也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一方面,大臣们可以勇敢地劝谏皇帝,即使最终失去官职,也不会有性命之忧;另一方面,台谏官也敢于举报不法官员,即便是宰相也不例外。这种机制有效避免了某些权臣的权力膨胀,防止了大权独揽的情况出现。
(3)最后,大臣们的言论自由为宋朝朝堂营造了一种开明、开放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皇帝的权力、大臣的行政权以及台谏官的监察权能够相互独立、又相互制衡。大臣敢于发言,反而增强了朝廷的整体运作效率,让政府政策更加民主、理性。
每当宋朝的皇帝遵守赵匡胤的誓言时,国家往往能够避免重大错误,稳步发展。然而,一旦有皇帝背离这一誓言,便会遇到重大麻烦。例如,宋徽宗时期重用蔡京,偏听偏信,导致朝廷的权力制衡机制失灵,最终在“靖康之变”时,北宋政权一蹶不振,甚至几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