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如何构建可持续能源未来?
文|赵艳秋
编|牛慧
“你看它们多漂亮。”走在云南楚雄州吕合镇太乙村的山路上,华能澜沧江的一位现场人员,指着成排如白色集装箱般整齐排列的储能舱对我们说。
华能澜沧江楚雄太乙村200MW/400MWh共享储能
这座200MW/400MWh共享储能电站,是华能澜沧江在云南首个落地的新型储能标杆项目。它如同沉稳的“电力蓄水池”,调节着区域电网的波动负荷。项目从开工到投运仅用时83天,2025年5月26日实现全容量一次并网成功,被称为“楚雄速度”。
离开太乙村,我们来到楚雄州内的彝州大剧院,在花园式停车场里,另一个融合感十足的新能源场站——金江能源彝州大剧院光储充一体化车网互动超充项目引人注目。
金江能源彝州大剧院光储充一体化车网互动超充项目
顶棚是一排排小尺寸分布式光伏板,地面是一排整洁排列的超快充车位,侧旁配套一组储能柜,形成光、储、充一体化的智能系统,是楚雄州探索交通与能源融合、推动绿色低碳出行的落地样板。7月24日,该场站现场举行了剪彩仪式,已经正式投运。
这两个落地项目,只是楚雄州乃至云南在新能源转型中的缩影。作为全国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90%的大省,云南正从“发得出”向“用得上”加速迈进。当前,全省聚焦构建智能化区域能源枢纽,持续推进交通能源融合、绿色算力、充电网络、重卡电动化等关键工程。
而有绿色能源“金色走廊”之称的楚雄州,不仅光伏装机量、新型储能投产位居全省首位,更率先成为交通运输部“全域综合交通与能源融合建设试点”,构建起从发电、储能到用能、调度的绿色能网雏形,为高比例新能源地区提供了系统性解法。
01
高原新能源之新图景
华能澜沧江楚雄太乙村200MW/400MWh共享储能项目,“最典型的意义是新能源消纳”,华能澜沧江现场人士告诉数智前线。
近些年,新能源消纳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看天吃饭”的发电特点与地方工业等的刚性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同时,新能源“发力”不均对电网会有冲击,各地有接入限制,使得电力会存在“既缺又弃”结构性问题。
为破解这一瓶颈,国家出台文件,鼓励“源网荷储”协同,储能成为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关键。根据《人民日报》报道,云南新型储能装机已突破400万千瓦,达到478.5万千瓦。其中,集中共享储能达435.5万千瓦、占新型储能总装机比例91%。
上述储能项目便是这一背景下的标杆,共部署40个储能单元,采用960台213kW华为智能双级组串式储能变流器,构成区域“共享储能池”。在电力富余时储电,高峰时释放,年充放电量达2.21亿千瓦时,可转换绿色能源约8000万千瓦时,显著提升绿能的可用性与系统调节弹性。
现场人士进一步告诉数智前线,云南正在建设一批“构网型储能项目”。与依赖传统电网运行调控的 “跟网型” 储能技术不同,构网技术能让新能源自身具备稳定电网的能力,从而更顺畅地融入电网。
“构网型储能技术将解决新能源高比例并网消纳难题,推动其成为主力能源。”华为中国数字能源战略与MKT部部长蔡凌宇在楚雄州举办的2025华为中国数字能源创新峰会·云南上表示。随着一系列创新与颠覆性技术快速落地,新能源行业正经历深刻重塑。
以云南为例,据峰会演讲专家介绍,枯水期新能源占比达50%~70%,此时传统水电难以提供足够惯量支撑,电网稳定性面临挑战。这时,构网技术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如果说储能以及构网新技术是电力系统的“调节器”和“稳定器”,那么交通领域与新能源融合,标志着新能源开始向城市多场景深度渗透的新阶段。
楚雄州彝州大剧院内,由金江能源打造的金江能源彝州大剧院光储充一体化车网互动超充项目,是楚雄“全域交通与能源融合试点”的示范场景之一。场站采用华为“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项目通过屋顶光伏、储能和全液冷超充系统的集成,实现让新能源车用新能源电。
在乘用车之外,商用重卡是更难攻克的“最后堡垒”。现实中,依然存在重卡补能难题:补能网络覆盖不足、充电慢、影响运营效率。
云南德胜物流重卡超充站,专为短距往返的“高频短倒”运输场景打造,采用华为全液冷超充方案,仅需30分钟即可将电量从10%充至90%,车辆周转效率提升30%以上。支持平滑升级至兆瓦级,实现“五分钟补能百公里”。相比燃油车,电动重卡每公里运营成本节省1.5元左右,每年跑10万公里,可省下15万元,3年就能“省出一辆车”。
云南德胜物流重卡超充站
结合重卡电动化,云南作为有色金属和跨境大宗物流重地,先期将打造3至5条绿色低碳货运走廊。楚雄州作为全国唯一“全域综合交通与能源融合示范城市”,正推动新能源消纳、交通与能源双重减碳,为全国交通能源融合提供借鉴。
而在能源消耗快速上升的新型领域——智算中心,云南也在积极应对。AI普及与大模型演进带动算力需求激增,数据中心逐步成为“用电大户”。
云南省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采用华为FusionModule2000智能微模块,单柜功率密度达25kW,搭配高密UPS与智能锂电,供电效率大幅提升,占地节省50%以上,数据中心使用率提高20%。
云南省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
云南发展智算中心具备天然优势:电价低、平均气温仅15℃、绿电占比超90%,符合国家枢纽节点“80%绿电供电”的要求。昆明还已成为继北上广后,全国第四个国家级全业务关口,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数字海关”新枢纽。云南携手各方,打造绿色、智能、低碳的算力枢纽,为企业打开低成本、高效的南亚东南亚市场通道。
从储能突破,到交通减碳,再到绿色智算,楚雄作为云南绿能的“金色走廊”,正探索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路径,为全国提供新能源高比例消纳的“楚雄样板”。而云南省也持续加快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智能电网升级与绿色产业协同,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能源体系。
02
行业呼唤高质量发展
2025年被视为新能源的“政策大年”。国家能源局密集出台136号、394号、411号等关键文件,推动新能源全面走向市场化。这不仅促进科技创新、优胜劣汰,也有望通过“优质优价”机制,引导资源流向真正高质量发展的企业与产品。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轮市场化浪潮都孕育一轮产业繁荣。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工信部也在今年初推出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要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
在“3060”双碳目标不变、清洁能源发展空间广阔的背景下,行业呼唤高质量发展。峰会上,蔡凌宇也详细阐述了华为“五项价值主张”,一是“构建穿越产业周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开发穿越产品生命周期的可靠产品质量”;三是“培育基于根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四是“构建从元件/产品自主创新到网络/系统安全的四维安全体系”;五是“建设无处不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团队和能力”。
实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这五项价值主张。以产品可靠性为例,新能源项目生命周期长——逆变器达20年、储能系统15年、充电和数据中心10年,涉及国家能源安全、关键基础设施,产品必须经得起时间与极端环境的双重考验。
在新能源行业全面迈向市场化的关键节点,根技术创新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变量。面对高比例并网、多场景复杂应用等挑战,行业已从堆叠式扩张转向对系统性突破的追求,此时,提供从底层技术到算法的原生创新能力,正是行业破局的关键。
在会议期间,华为展示了基于多年ICT与AI领域的积累,推出的“端-边-云”全链路协同的FusionSolar光储智能解决方案,将电站推向“自动驾驶”时代。从端侧5分钟内自诊断百万级设备,到边侧光储充的智能调度,再到云端贯通规建运维的工程“驾驶舱”,这一系统性能力,为行业探索“少人/无人化”的技术路径,实现工程误差降低40%、运维效率提升50%、项目收益提升10%。
而在构网能力上,华为以自主研发功率模组等为核心,重塑系统架构与控制算法,构建了一个适配多电网强度、多业务场景的统一技术平台。从沙特红海新城的全球首个100%绿电微网,到西藏阿里极弱电网末端构网的2300项严苛测试,为行业验证新能源在复杂场景下的并网、离网与稳态能力。
此外,安全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线。从元件到产品,再到网络和系统,建立四维主动安全体系,能更好地实现系统级安全能力。
实际上,在新能源行业,越来越多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过程中,将穿越周期作为战略考量之一。云品鲜行者总经理刘凤美便坦言:“谁还能看到第一批乘用充电桩企业还存在?”她称与华为合作,正是因为其服务体系、产品可靠性、平台迭代能力与企业自身转型路径高度契合。在行业企业看来,高质量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穿越不确定时代的一种战略能力。
“面对这个变化的时代,只有全产业在一起,坚持长期主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华为中国数字能源战略与MKT部部长蔡凌宇呼吁。
03
在更多场景中,铸造高质量
基于已有的实践,云南本地企业正在持续拓展更多关键场景中的应用。如国家民航局《“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等的推进,“光伏+机场”模式加速落地,成为推动机场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航空港院设备工程所副所长汤盼鑫介绍,机场作为重要交通枢纽,与传统工商业分布式项目相比,对于节能减排绿色用电的需求更强、对新能源项目设计施工要求更严、对电站生命周期安全可靠运行更迫切。
昆明院与华为携手助力省内多个机场的智能光伏等绿电解决方案。以某机场分布式光伏项目为例,自2024年8月投运以来,始终稳定运行,“未出现一例故障”,汤盼鑫说。该项目降低了机场用电成本,也为绿色低碳机场树立了样板。未来,双方还将聚焦高质量清洁能源大基地、光储充多能互补站点、数字化智慧电站和交能融合零碳机场等方向,探索更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云品鲜行者总经理刘凤美分享了企业在新能源生鲜冷链领域的探索。公司正从传统农业转型为以数字农业为基础、以新能源为支撑的冷链物流解决方案服务商,致力于构建中国“农业板块的智能流通生态圈”和新能源冷链运营网络。
其规划的首条干线跨越滇、贵、粤三省,覆盖全国约1/3的农产品流通,运输要求高时效、24小时内抵达,长距离、跨区域,对车辆续航和补能能力提出严苛要求。华为兆瓦级全液冷超充技术在这一场景中提供了支撑,实现“五分钟补能百公里”,液冷技术相比传统风冷,可应对高粉尘、高风沙、高盐雾、高寒等复杂环境,满足高频高强度运行需求。
刘凤美提到,通过构建“光伏+储能+超充”一体化超充站,以及车联网、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公司要实现冷链运输绿色化和智能化,大幅降低能耗与成本。以1450公里至大湾区的干线为例,新能源物流运营可节省60%的能源费用,综合节约成本高达30%。
在绿色能源深度转型的时代浪潮中,云南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探索路径。
从共享储能,到“光储充”智慧场站,从重卡超充站的高效运行,到数据中心、冷链物流、机场等关键场景的全面布局,云南正以构网型储能、光储充协同、液冷超充等前沿技术为支撑,探索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协同、用能融合多元的系统化路径。
在2025华为中国数字能源创新峰会・云南站上,“共铸高质量,智赢高价值” 不仅是一项倡议,更深刻呼应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以这一倡议为基础,构筑长期能力积累与治理体系构建,将让新能源行业穿越周期、应对不确定性、迈向可持续发展,推动新能源走向核心地位,构筑安全与绿色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