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6年2月,明朝的嘉靖皇帝遭到了臣子的强烈指责,这位敢于公然“骂”皇帝的官员名叫海瑞,他是户部的一位主事。海瑞在奏折中以《治安疏》的名义痛斥嘉靖皇帝,指责他迷信巫术、奢靡生活以及对朝政的漠不关心。这封奏折毫不客气,几乎让人感受到海瑞想要说出“畜生不如”这样的重词,表达他对皇帝的失望和愤怒。帝王在历史上本应是不可触犯的,但嘉靖皇帝对此异常愤怒,反复阅读这份奏折,情绪激动地表示:这种人与比干相提并论,难道我还是商纣王吗?假如放在他祖宗的朱元璋、朱棣时代,海瑞恐怕连多少个脑袋都不够砍的,但在嘉靖的统治下,他仅仅把海瑞关押,没有施加更加严厉的惩罚。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嘉靖皇帝多年不亲临朝政,但他的行事风格依然显示出了克制与原则。那么,问题来了:嘉靖皇帝竟然能够在没有决策权的情况下治理国家长达45年,他究竟哪里有这样的能力和魅力呢?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帝王之术。有人可能会说,嘉靖时期并未见到明显的改革成效。其实,这是因为许多人并未留意到当时的种种变化。嘉靖刚刚即位之际,正值“大礼仪”正在进行,而他在这个背景下开始了对吏治的整顿,首当其冲的便是两位朝中的大臣,钱宁与江彬,没错,他们正是曾经陪伴明武宗朱厚照共同参与荒唐生活的那两位。这两个人在嘉靖登基的第一个月便被清除出朝。与此同时,嘉靖还解散了“豹房”,并对外宣称:任何人再敢送来那些奇珍异兽的,就小心自己的脑袋!接着,他实施了机构改革,尤其是压制了司礼监的权力。换句话说,太监们的权势再也无法比肩明武宗时期“八虎”般的威势。整个嘉靖朝,几乎没有一位权臣能耀武扬威,专横跋扈。
此外,嘉靖在任期间还采取了几项重要措施:首先,他开始重用夏言、张璁等曾因直谏而未被重用的人才,嘉靖对这些人给予了新的机会;其次,他开始重视科举制度,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人才的来源;接下来,对皇庄和外戚的豪华庄园进行了严查,试图将土地返还给百姓,以抵制土豪劣绅的压迫;最重要的是,他着手处理外戚问题,明确规定爵位不可世袭,以防止外戚势力的不断壮大。经过数年的努力,嘉靖朝的面貌焕然一新。值得一提的是,在嘉靖的早期阶段,资本主义的雏形在明朝的经济和社会中开始萌芽。如果嘉靖能继续坚持这样的改革方向,或许明朝真的有可能引领产业革命,重现盛唐的辉煌。可惜的是,嘉靖皇帝在后来的统治中沉迷于权谋之术,而逐渐忽视了国家的建设。
通过嘉靖的改革成就,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确是一位具备真才实干的年轻皇帝,展现出了非凡的治理才能。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切都开始发生变化。在权术的操弄下,嘉靖逐渐偏离了当初的初衷,原有的光辉成就也因此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