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峡网报道,2025年初的南海,海面上风浪不大,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说不出的紧张。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甲板上,舰载机像蛰伏的猛禽,可船员们脸上没什么轻松的表情。雷达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光点正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那是中国海军的舰艇,一眼望去,少说也有三四十艘,其中山东舰航母编队的身影格外显眼。这场本想彰显实力的巡航,突然就变成了谁也没想到的对峙局面。
山东舰(资料图)
法国这次派“戴高乐”号出来搞“克莱蒙梭-25”行动,名头是“自由航行”,说白了就是想在印太地区刷存在感。他们觉得这样能强化自己在这的政治影响力,跟在美国的“印太战略”后面凑凑热闹,巩固一下和其他国家的同盟关系。顺便呢,也想在东南亚国家面前亮亮肌肉,好推销自家的军火,毕竟军事实力有时候也是生意的敲门砖。法国军方把这事儿看得挺重,觉得是重塑大国地位的关键一步,可没料到在南海栽了个软钉子。
事情还得从“戴高乐”号进入吕宋海峡说起。刚到这儿,就被中国的054A型护卫舰盯上了,一路跟着,不远不近。等进入南海,眼前的景象让法军有点懵,三四十艘中国舰艇在周边活动,山东舰航母编队就在其中。法军后来咋咋呼呼说当时“剑拔弩张”,可他们没提中国海军在自家海域搞常态化监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南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外国军舰跑到这儿来,中方派船跟踪监视、搞联合巡航,这都是维护主权该做的。
单说航母的本事,“戴高乐”号和山东舰就不在一个档次。“戴高乐”号满载排水量4.2万吨,动力系统用的是核潜艇的反应堆,这就导致动力不足,最高航速才25节,跑不快。舰载机是24架“阵风M”,受甲板风的影响,起降效率低得可怜。再看山东舰,满载排水量6万吨,常规动力系统给力,航速能超30节。舰载机有36架歼-15B,不管是争夺制空权还是远程打击,都比“阵风M”强不少。这吨位、舰载机数量和作战半径的差距,基本上就决定了谁更占优势。
护航舰艇和体系作战能力方面,法国那边更是不够看。他们的编队里,也就1艘地平线级驱逐舰,6000吨,48单元垂发,还有2艘阿基坦级护卫舰,反导能力和火力密度都很有限。中国这边就不一样了,055型万吨大驱可是主力,1.3万吨的排水量,112单元垂发,还装了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再加上052D驱逐舰等舰艇,远中近三层防空网稳稳当当。而且咱们还有岸基预警机、潜艇和卫星的支持,形成了体系化作战能力。单说055大驱,性能就甩法国同类型舰艇好几条街,这也让中国编队在区域拒止能力上占了绝对上风。
法军后来还嘴硬,说没发生冲突是因为他们实力强。这话说得就有点自欺欺人了。中国一直都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只要没触碰主权红线,都会保持克制。以前美军航母在南海挑衅,中方可是实弹驱离过的。这次法军没遭这待遇,是因为他们的威胁等级还不够,中方也就是正常监视而已。他们所谓的“威慑力”,其实是没搞懂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
马克龙(资料图)
法国在印太战略上,其实挺纠结的,麻烦事儿不少。首先是军事存在和实际影响力根本不匹配。“戴高乐”号这次远航,得靠补给舰一路跟着,不然跑不远。而且这航母还老出毛病,动力系统时不时掉链子,好几次中断任务,核动力航母的可靠性问题暴露得明明白白。其次是想跟着美国又想保持自主外交,左右为难。法国总想着在美欧和中国之间找平衡,既想参加美军演刷存在感,又怕把中国得罪狠了影响经贸合作。就像在台海这些敏感区域,他们只能偷偷摸摸绕着走,战略上一点都不坚定。
再者,想靠展示军备推销军火,可市场不买账。东南亚国家更愿意选性价比高、技术适配的中国军备。法军的“阵风M”在实战中表现也不咋样,比如在印巴冲突中还被歼-10C压制过,竞争力根本不行,这次军事展示算是白费劲了。
面对法军的挑衅,中国的应对策略很清晰,就是“密切监视-外交抗议-军事威慑”三管齐下。情报和监视方面,咱们通过卫星遥感、岸基雷达、舰载无人机织了一张全域监测网,“戴高乐”号的一举一动都在掌握之中。外交上,驻法使馆和各种国际场合,都明确表明了中国在南海的主权立场,要求他们停止侵权行为。军事上,在黄岩岛组织40艘舰艇搞联合战斗巡航,山东舰编队直接开到法军航线附近,用这种“自然存在”给他们施压,最后逼着对方改了航向。
法国媒体还在那儿自吹自擂,说没发生冲突是他们厉害,这很容易让国内民众产生错觉,觉得对中国强硬是可行的,搞不好会推动政府采取更激进的政策。但国际社会看得明白,南海这边兵力对比摆在那儿,40比6的差距,装备代差也明显,法军要是真搞错了中国的底线,下场只会比美军更惨。中国一直保持克制,不是怕事,是不想让区域局势升温,这是负责任的态度。
马克龙(资料图)
法国这次的行动,其实还是带着以前殖民时期的“炮舰外交”思维,觉得秀一下肌肉就能重温大国旧梦。可他们没看清,21世纪的南海早就不是那套玩法了,现在是区域国家主导、大家坐下来协商共治的新秩序。中国作为南海沿岸国,为区域安全做的贡献比那些域外国家多得多,法军这种“闯入者”的角色,根本没人待见。
从这次对峙能看出来,中国海军在“家门口”作战的优势很明显。山东舰和40艘舰艇协同行动,展现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可不是闹着玩的。有岛礁基地、岸基火力和水面舰艇编队作支撑,任何外来势力想在这里挑衅,都得掂量掂量,毕竟“发现即打击”不是说着玩的。这种体系化的威慑,可比单一平台对抗管用多了,这也是中国维护主权的底气所在。
最后这事儿没闹大,也证明了中国“以斗争求和平”的智慧。以后,中国还会继续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同时也会做好军事准备,确保南海能保持和平与发展的大方向。法国这些域外国家要是真想参与南海事务,就得放下霸权思维,尊重沿岸国的主权,用平等的姿态来对话,不然只能是自讨没趣。
这次中法海军在南海的遭遇,说到底是新旧海权观念的碰撞。法国核航母的“高调巡演”最后成了独角戏,而中国海军的常态化存在却在无声地宣告:南海的和平稳定,得靠真正的区域守护者来共同捍卫。有实力,有定力,任何想挑战中国主权的行为,到头来都只会碰一鼻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