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尼泊尔是山水相连的好邻居,携手前行的好伙伴。今年是中尼建交70周年。
70 载山水相依,70 载携手同行。中国与尼泊尔这对 “喜马拉雅好邻居”,如何将 “山水相连” 的情谊,书写成 “互利共赢的邻国典范”?
近日,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陈松在接受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专访时,从机场通航到稻田增产,从中文热到民生暖政……用一个个鲜活细节,给出了最动人的答案。
陈松大使接受总台环球资讯广播专访
政治引领擘画
中尼命运共同体
陈松大使:中尼建交70周年,对于双方战略互信、互利合作和文明互鉴来说,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70年。
政治引领始终是中尼关系持续向好的核心动力。1955年建交以来,中尼始终相互尊重、信任和支持,两国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树立了邻国间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典范。
2019年,两国关系提升至面向发展与繁荣的世代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启了中尼友谊新篇章。2024年,两国领导人就提质升级中尼各领域合作达成新的重要共识。
未来,我们将继续遵循两国领导人为中尼关系擘画的宏伟蓝图,加速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尼命运共同体。
尼泊尔G.P.柯伊拉腊基金会举办“中尼建交70周年图片展”,陈松大使与大会党主席德乌帕出席。
博克拉国际机场
激活尼泊尔旅游业
陈松大使:建设博克拉国际机场并开通国际直航航班,是尼泊尔人民长期的美好愿望。应尼泊尔政府请求,中方克服了各种困难,在尼泊尔旅游之都博克拉建成了该国最现代化的国际机场。
机场自2023 年初投入使用后,已安全运行了30个月。2023年和2024年的旅客量,都超过了机场的设计容量。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旅游上下游产业都活跃起来,当地经济蓬勃发展,博克拉已成为握紧机遇、奔向繁荣的希望之城。这充分证明,博克拉国际机场契合丝路精神,造福了尼泊尔国家和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建成后的博克拉国际机场
博克拉国际机场正面图
陈松大使:中尼合作的精神内核一直都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
今年以来,中方还积极推动了四川航空开通四川成都到博克拉的季节性旅游包机国际航线,喜马拉雅航空开通西藏拉萨到博克拉的国际定期直航航班。
这些举措是打造跨喜马拉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的最新成果,更是中国周边外交落实安邻、睦邻、富邻理念方针的生动实践。
尼泊尔博克拉国际机场首条国际定期直航航班、由喜马拉雅航空执飞的拉萨至博克拉航班正式开通。
从医院到田间的
民生合作“暖心答卷”
陈松大使:民生合作是构建中尼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尼医疗合作和农业合作,在近年来都取得了实实在在、感人至深的新进展。
中国援尼医院和诊疗中心陆续投入使用,迄今有16批、超过250名中国医疗队员不间断轮换,就诊救治的人数覆盖数十万民众,为推动尼泊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尼南方农业科技园建设也已经顺利启动,来自重庆的专家团队目前正在奇特旺地区培育和推广高产水稻种植,为的就是让当地民众享受实打实的农业发展成果。
陈松大使出席援尼医疗队入驻加德满都公务员医院和加德满都中医国际诊疗中心揭牌仪式
陈松大使出席中尼南方农业科技园建设启动仪式
陈松大使:使馆还启动了一系列的"小而美"民生工程品牌项目,有为农村减贫发展提供援助的"活力乡村",有为城市生活提供便利的"幸福社区",有为极端气候地区医院产房捐赠空调设备的"沐光产房"、向学校捐助物资设施的"闪亮未来"项目,以及为偏远地区捐赠净水设施的"甘露计划"项目。
这些项目都是从尼泊尔人民最"急难愁盼"的地方入手,以解决问题、改善生计为目标,提升农民劳作技术和居民生活水平,把空调、书包、课桌椅、热水器、纯净水以及交通工具等生活必需品留在当地、造福当地。
受援民众欢呼雀跃的模样,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陈松大使出席首个“幸福社区”民生项目交接仪式,中国援建的加德满都谷地社区太阳能公共卫浴项目。
“活力乡村”蔬菜种植示范项目首批蔬菜出口卡塔尔
1.35万辆新能源车
83%是中国造!
陈松大使:近年来,中尼贸易合作呈现出"稳中求进、互利共赢"的良好势头,两国的务实合作硕果累累,已经惠及了千家万户。
中国出口尼泊尔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尼经贸合作的新亮点。尼泊尔2024-2025财年的前11个月,在尼泊尔进口的1.35万辆新能源汽车当中,中国品牌占据83%,稳居第一。
中国拥有全球领先的电动车整车技术、成熟的电池系统和充电网络建设经验,两国合作不仅可以满足尼泊尔本地市场对环保出行的迫切需求,也为尼泊尔培育新兴产业和就业打开了空间。
陈松大使出席“幸福社区”项目——援助贾特拉帕蒂医院电动汽车交接仪式
陈松大使出席博克拉首批电动汽车交付仪式
三金考拉水电站
点亮尼泊尔乡村生活
陈松大使:中国作为尼泊尔最大外资来源国,一大批的央国企、民营企业来到尼泊尔投资兴业,涉及电力、建材、农业、产业园区等多个领域,为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三金考拉水电站项目由中企投资,已于去年7月正式投产发电,不仅为尼泊尔提供稳定的清洁电力,还直接拉动了当地经济。项目创造了大量的技工、物流、运营维护以及管理等就业岗位,投产后,周边乡镇企业用电成本大幅降低,吸引了更多小微制造业和加工企业落户,推动了当地的产业聚集和价值链升级。
另外,稳定的电力供应也帮助尼泊尔进一步减少对进口油气的依赖,每年可节约巨额外汇支出。
尼泊尔三金考拉水电站暴雪中的施工现场
陈松大使:可以说,像三金考拉水电站这样的中尼清洁能源合作的标杆项目,正在持续为尼泊尔经济注入活力,让尼泊尔民众都能切实感受到发展的温度和希望。
尼泊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都能在中国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三金考拉水电站的中尼建设者在一起
“中文热”、龙舟赛
中尼人文交流丰富
陈松大使:文化是理解彼此的钥匙。近年来,中尼文化交流也呈现出"多点开花、全民参与"的生动局面。
通过高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交流活动,山水相连的两国人民走得更近、看得更懂。使馆在尼泊尔主办了加德满都中国新年系列庆祝活动、博克拉中尼友谊龙舟赛和国际山地越野赛以及蓝毗尼国际和平节,这三个地方、三个品牌的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打开了中尼人文交流的新局面。
为两国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展现出了不同文明美美与共的巨大魅力。
第三届蓝毗尼国际和平马拉松赛成功举办
龙舟竞渡尽风流,奋楫争先开新局 ——首届中尼友谊龙舟赛。
陈松大使:来到尼泊尔工作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文教育在尼泊尔规模大、覆盖广、成效好。在尼泊尔,我有幸结识到很多因中文学习与中国结缘的老朋友、真朋友,有些家族甚至三代、四代赴华留学或投身对华合作,长期致力于中尼友好事业。现在,走在尼泊尔的街头,越来越多的当地人用中文同我打招呼。
很多从中国留学归来、熟练掌握中文的尼泊尔青年才俊已经挑起尼泊尔国家发展和传承中尼传统友谊的重任。
为了回馈尼泊尔人民的信任,在两国政府以及中尼各界友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设立了"中国大使奖学金"项目,继续支持尼泊尔优秀青年完成学业。我们还积极支持特里布文大学孔子学院和加德满都孔子学院工作,为中尼人文交流搭建重要的平台。
陈松大使出席第23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尼泊尔赛区决赛
陈松大使:在尼泊尔的第一家中文工坊也即将揭牌,将为开展"中文+职业教育"、提升尼泊尔人力资源就业竞争力开辟新道路。近20年来,中方已累计向尼泊尔派遣志愿者教师超过一千人,教授尼泊尔大、中、小学生及成人30余万人次,形成了中尼教育合作与文明交流互鉴的"最美名片"。
中国驻尼泊尔使馆在Ullens学校举办中国文化之夜活动
下一个70年!
“一带一路”赋能新领域
陈松大使:站在中尼建交70周年的新起点,我们也非常高兴地看到,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尼合作正在不断走深走实,尤其是在一些新的领域,让两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在互联互通方面,我们将持续推动口岸升级和道路保通,帮助尼泊尔从"陆锁国"向"陆联国"转变。
在农业方面,我们正在实施中尼南方农业科技园和"活力乡村"项目,帮助当地农民提升技术和收入。
教育方面,我们向尼泊尔欠发达地区多所学校捐赠网络设备,让缺乏基础设施的学生也能网上授课、与世界互联。
今年是"2025年尼泊尔旅游年",我们开展了旅游推介、简化签证手续等措施,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赴尼观光,体验尼泊尔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魅力。
陈松大使发表署名文章《为何“一带一路”倡议对尼泊尔至关重要》
作为尼泊尔马拉王朝的遗迹,“王后池”位于首都加德满都市中心。
陈松大使:在过去的70年里,我们共同书写了友好合作的精彩篇章。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扬山水相依、守望相助的传统,把更多惠民利民的项目落到实处。
祝愿两国人民幸福安康,祝愿两国友谊像喜马拉雅山脉一样巍峨高大、世代绵长!
中国—尼泊尔建交70周年四川系列庆祝活动暨四川·尼泊尔文旅经贸交流月开幕式成功举办
素材来源 | 环球资讯广播《直通使领馆》栏目
记者 | 张玥
编辑 | 朱虹
图片 | 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
签审 | 王鑫
监制 | 蔡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