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李在明当选韩国总统以来,他多次公开表态,表示将积极推动改善中韩关系。然而,近期韩国部分政治力量以“中国干涉韩国大选”为名,频繁在首尔的明洞等中国游客集中的地区举行反华集会。更为激进的示威者还直接冲到中国驻韩大使馆前,试图强行闯入。尽管韩国警方迅速设置了简易警戒线,示威者依然通过投掷鸡蛋和油漆对大使馆外墙进行破坏。令人失望的是,韩国警方除了在场旁观外,并未采取任何有效行动。此时,不禁让人怀疑,李在明此前所说的“改善中韩关系”是否只是空洞的口号?若非如此,为何他一直选择沉默?
韩国虽国土不大,但情势却复杂。李在明当选后,国内反华情绪愈加激烈,除了他本人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外,一些政坛反对派为了干扰李在明政府的执政,也在背后推波助澜,利用这种情绪对抗总统的政策。在他们眼中,煽动民众的仇华情绪,似乎能有效削弱李在明政府的民意基础和政治立场。
所谓“中国干涉韩国大选”的言论,纯粹是这些反华势力为达政治目的而编织的谣言。虽然谣言的根基站不住脚,但部分韩国民众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选择相信并迅速转化为愤怒的示威者,汇聚成群,像潮水一样涌向中国大使馆。示威者带来了折叠梯,企图翻越大使馆围墙,鸡蛋、石块、瓶装液体等物品像狂风暴雨般砸向大使馆的门与外墙。显然,这已不是一次和平的抗议活动,而是一场充满敌意的袭击。监控探头被摧毁,墙面被涂上油漆,场面一片混乱。
在大使馆内,工作人员迅速做出反应,向韩国外交部递交了一份措辞强硬的正式抗议信,要求韩国政府履行《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中所规定的职责,保护外交官和外交设施的安全。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发布了针对在韩中国公民的安全提示,每一个举动都透出冷静与克制,但同时也表现出对事态的高度关注和严肃态度。
而在警戒线外,另一种景象显得格外突兀。韩国警方在场并拉起了简陋的警戒线,形同虚设。尽管他们目睹了事态的升级,然而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示威者的暴力和警方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消极应对本身就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
事实上,这场骚乱并非毫无预兆。早在此之前,首尔的华人商铺就频繁遭到破坏,玻璃被砸碎,老板报警后却屡屡被告知“证据不足”。一些中餐馆的厨师也在后巷遭到无端殴打,却无法获得应有的保护。随着暴力行为的蔓延,越来越多的华人社区居民开始感到恐惧,一些商家不敢再开门营业,留学生们也纷纷取消了外出计划。与此同时,中资企业也在评估是否继续在韩国投资的风险。
尽管这一切看似只发生在街头,李在明总统必然也得到了这个消息。然而,青瓦台的回应却异常冷静,几乎没有任何表态。李在明作为新任总统,似乎在沉默中做出了一种极为审慎的政治选择。作为一位深知自己政权不稳的总统,他无法轻易处理示威者,因为这可能会被其政治对手利用,给他贴上“亲中卖国”的标签。而他刚刚上任不久,强硬行动可能为他带来政治上的巨大风险。
李在明出身贫寒,长期从事劳工维权,他非常清楚自己赖以立足的政治基础是国内民生问题,尤其是青年失业、司法改革、财富分配等问题。基于此,他推行了一种“先稳内政后外交”的策略,试图在确保国内局势稳定的基础上,再应对外部复杂的外交压力。
然而,舆论场的声音却并未因此平息。社交媒体上的极右翼网红大肆渲染“中国人抢饭碗”的话题,这一言论在韩国年轻人中引起了不小的共鸣,民调显示超过四成的青年认同这一观点。与此同时,“99名中国间谍被捕”等虚假新闻的传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仇华情绪。即便这些假新闻被辟谣,仍然产生了强烈的政治影响,激发了部分民众的反华情绪。
李在明的沉默并非没有理由,事实上,每一句话都可能引爆一颗政治地雷。此时,他的每一个举措都需要小心谨慎,避免给政治对手提供攻击的机会。然而,无论他是否发声,国内的紧张气氛却在快速升温。更糟的是,经济领域也开始受到影响。韩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极为紧密,2024年双边贸易额高达3620亿美元。这个数字背后,是众多韩国企业的生死存亡,尤其是三星和现代等大公司,它们的生产线与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市场。
当中国大使馆被围堵的消息传开,韩国的经济风向标立即出现了波动。现代汽车在中国的工厂因当地的抗议活动被迫短暂停产,而三星高管则忧心忡忡,担心这种事态会影响到敏感的半导体订单。韩国的许多支柱产业都深深依赖中国市场,若两国关系恶化,韩国的经济将面临极大的风险。正如一些理性媒体警告的那样,煽动反华情绪将可能给韩国经济带来致命打击。
这种看似孤立的骚乱,实际上却是全球政治博弈中的一部分。韩国正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一方面需要维持与美国的安全同盟,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赖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供应链。而美国在“印太战略”框架下,对韩国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逼迫韩国对华采取更加敌对的立场。李在明竞选时提出的“实用外交”,正是试图在这两个强大压力之间找到一条生存之路。
然而,随着街头暴力的加剧,李在明的新政府被推向了政治的十字路口。面对内外压力,他不得不早早面对那个他一直回避的问题:在民粹主义和外部战略压力的双重夹击下,韩国究竟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