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京报网消息,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刚结束,美国财长贝森特就放话,不排除让关税升至三位数。与此同时,中国对美芯片巨头展开审查,一系列事件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在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后,美国财长贝森特表态,接下来延长90天关税暂停期,或者让关税飙升到三位数,都有可能,最终由特朗普决定。这无疑是美方再次对中国进行极限施压 。前一轮伦敦会谈后,美方没再提关税飙升到三位数,此次重提,凸显其强硬态度。美方妄图借此迫使中国在经贸谈判中妥协,按照其意愿调整经济政策 。
而美国在谈判中的要求也毫不掩饰其地缘政治意图。贝森特要求中国不得购买俄伊石油,否则关税将飙至500%。美国此举打着“制裁俄罗斯”旗号,实则暗藏多重算计。一方面,企图抹黑中国“资助战争”形象,在国际舆论上给中国施压;另一方面,离间中欧关系,破坏中国与欧洲在能源等领域合作;更重要的是,为对华贸易战寻找新借口,试图在经贸领域进一步遏制中国发展 。
石油贸易(资料图)
面对美方无理施压,中国外交部回应掷地有声。中国明确表示,将根据自身国家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中国作为主权国家,有权自主决定能源政策,任何胁迫手段都无法改变这一立场。这一回应划清了红线,表明中国不会接受任何损害核心利益的要挟。同时也点明,加征关税是双输选择,若美方执意重启关税战,不仅前期经贸磋商成果会化为泡影,还将迫使中国采取反制措施 。
在能源问题上,中国有自己的战略考量。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至关重要。俄罗斯石油资源丰富,且与中国地理位置临近,双方能源合作具备良好基础和互补性。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是基于市场需求和经济合理性的正常商业行为,不应被政治化干涉 。
几乎在美方威胁关税的同时,中国对英伟达H20芯片启动安全审查。全球约40%的芯片市场在中国,这一审查举动直击美国“芯片制裁”七寸。美国政界长期将高端芯片视为对华施压王牌,从拜登到特朗普,芯片禁令频繁出台 。
芯片(资料图)
英伟达H20芯片本是美国商务部特批的“降配版”,白宫期望以此换取中国在稀土出口等领域让步。然而,等来的却是中国的安全审查。当审查范围可能扩大到美光等其他美企时,硅谷股价率先感知危机。这表明中国在芯片领域反制能力增强,不再被动承受美国制裁压力 。
而且,如今中国在芯片技术研发上已取得显著进展。十年前美国禁运高端芯片可能让中国科技业遭受重创,但如今华为昇腾芯片性能已逼近英伟达A100。中国网信部门此时启动安全审查,也在向美国宣告,中国有能力用国产方案替代存在安全隐患的进口芯片,美国所谓的“科技制裁筹码”正在快速贬值 。
特朗普政府一系列制裁措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拥有完备工业体系,涵盖从基础原材料到高端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即便面临外部制裁,国内产业链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循环和调整,降低对外部供应的依赖 。
庞大内需市场也是中国抵御制裁的重要支撑。中国有14亿多人口,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国内企业可以依托内需市场发展,减少因出口受阻带来的冲击。同时,多元化贸易伙伴网络让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有更多选择。中国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合作,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 。
再者,美国内部在对华政策上存在明显分歧。美国商务部清楚与中国完全脱钩不现实,这将对美国经济产生致命打击。美国企业界也反对过度制裁,因为这会损害其在华商业利益。美国农业、科技等多个行业的企业,都希望维持与中国的经贸往来 。
此外,从国际规则层面看,美国的制裁行为缺乏合法性和正当性。世界贸易组织倡导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美国单方面加征关税、实施制裁,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遭到国际社会广泛批评 。
美国会大厦(资料图)
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对话与合作是中美双方唯一正确选择。中美经贸博弈本质是发展权之争,中国坚持“非对抗性竞争”理念,在维护自身利益同时,寻求与美国合作空间 。
中国在高科技、新能源等领域快速突破,令美国感到不安,试图通过能源议题、芯片制裁等手段牵制中国发展。但现代国际关系不是零和游戏,中国持续扩大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出口,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这种竞合并存态势让美国单纯遏制政策难以奏效 。
中美关系正确相处之道,应是在承认差异中寻找共同利益,在管控分歧中开拓合作空间。美国若继续沉迷单边制裁旧剧本,最终只会徒增战略损耗,损害自身利益。未来,中美双方需通过平等对话、理性协商,妥善解决经贸等领域分歧,推动双边关系重回正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