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1955年大授衔,5位得到破格晋升的将领,他们分别是谁?出于什么原因被提升了军衔呢?
首先十大将中有两人从级别上来看,属于低衔高授了,他们分别是王树声大将和许光达大将。
在1952年评级时,两人都是正兵团级将领,而1955年大授衔,正兵团级对应的军衔是上将。36名正兵团级将领,33人被授予上将,徐立清因为自请降衔,成为唯一被授予中将的正兵团级将领。
王树声和许光达能以正兵团级授大将,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平衡山头。开国十大将中,除了出身红25军的徐海东,有七人出自红一方面军,为了平衡山头,同为红军三大主力的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也必须要有大将代表。
王树声在猛将如云的红四方面军,虽然名气不是最大,战功不是最高,但作为曾经的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在总指挥徐向前被授予元帅后,那大将非他莫属。
相比王树声,许光达的情况就比较特殊。按道理,红二方面军的大将代表,应该是副总指挥萧克。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开辟了湘鄂西苏区的红二军团才是红二方面军的根源,所以,即便萧克担任过副总指挥,但出身红六军团的他也不具备代表性。
原本以许光达的资历和级别,也不足以代表红二军团的,他红军时最高只担任过红二军团的师长。但由于肃反和常年的战争,导致红二军团的高级将领牺牲殆尽,到新中国成立时,许光达就成了红二军团的独苗了。
不仅如此,新中国成立后,许光达还是装甲兵司令员,考虑到与苏联的对等关系,最终中央决定破格提升,授予他大将军衔。
在57位开国上将中,也有一人是属于破格提升军衔的,他就是准兵团级的贺炳炎。大授衔时,64位准兵团级将领,除了5人离开军队未参与授衔外,有54人被授予中将,还有4人被授予少将,只有贺炳炎一人被授予上将,成了唯一一位准兵团级上将。
作为我军中赫赫有名的独臂战将,贺炳炎的战功足以比肩上将,只是他的资历和级别略显不足。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贺炳炎晋升较慢,仅为第一野战军第一军军长。
原本同为出身红二军团和一野的廖汉生,是副兵团级,比贺炳炎更适合授上将。但贺老总考虑到与廖汉生有亲戚关系,为了避嫌,就决定由贺炳炎做红二军团的代表,最终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177位开国中将里,也有两人被提级高授,分别是皮定均和杨秀山。
皮定均就不用多说了,毛主席那句“皮有功,少晋中,一语定调,让他最终获得了中将军衔。
毛主席之所以对皮定均高看一眼,主要是他在中原突围时的表现太耀眼了。上级下达的命令是,要皮定均率领一个旅7000人,拖住20万敌人三天,掩护大部队突围。
至于大部队突围后,皮旅将何去何从,上级没有指示,隐约有丢车保帅的意思。可皮定均靠着高超的指挥能力,不仅完成了断后任务,还在20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中转战一个多月,硬是将皮旅带到了安全地带,还保留5000多人的建制,比其他几路突围部队情况好太多了。
仅凭这一大功,皮定均授中将,全军无一人不服。
另一位中将杨秀山,相比皮定均名气小很多。他能被破格授予中将,主要是战功突出。
1952年定级时,杨秀山是副军级。按照正常情况,副军级可授少将可授大校,组织最初为杨秀山拟授的就是少将。只是贺老总看到名单后,专门找到评衔小组,建议把杨秀山改成中将。
贺老总给出的理由是,杨秀山早期功劳太大,受伤也非常多,他身上有21块弹片未能取出、被定为二等乙级残疾。为革命流了那么多血,理应多照顾一下。
在贺老总的关心下,杨秀山被调到军事师范学校担任校长,军队级别提为正军级,大授衔时他就获得了中将军衔。
总的来说,授衔是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团结为第一要务,偶尔有些特殊情况,也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