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以21.2米的修长机身掠过天际时,犹如一柄银色长剑;而歼-35以17.7米的精悍体型紧随其后,短了足足3.5米——这相当于一辆家用轿车的长度差距。但正是这“缩短的一截”,成为中国选择歼-35登上福建舰甲板的关键密码。
歼-20作为重型战机,翼展达13.01米,最大起飞重量37吨,堪称空中巨兽。而歼-35翼展约13米,最大起飞重量仅28吨,体型“缩水”近四分之一。当两架战机并排停放,歼-35的紧凑设计立刻显现优势:福建舰的甲板可容纳70-80架歼-35,若换成歼-20,搭载量将锐减10余架。在航母这片寸土寸金的移动国土上,数量即战力。
为何中型机反成海上霸主?答案藏在三道“生死关”中
第一关:起落架扛得住“砸”吗?
航母着舰被称为“可控坠机”。歼-35的前起落架加装弹射牵引杆,主起落架液压缓冲系统经过舰载强化,能承受着舰时6倍于陆地降落的冲击力。而歼-20的陆基起落架若强行改装,结构增重将吞噬其载弹量与航程优势——这恰是当年美军放弃F-22上舰的核心原因。
第二关:折叠翼能否“缩骨”?
歼-35的机翼折叠机构如同精密的折扇,将翼展缩减40%,让出珍贵的甲板通道。反观歼-20的鸭翼+三角翼布局,折叠设计会破坏气动完整性,且全动垂尾的收折至今仍是世界性难题。当福建舰的升降机需同时调度多架战机时,歼-35的“瘦身术”直接决定战斗响应速度。
第三关:抗腐蚀涂层顶得住盐雾?
歼-35的隐身涂层添加特殊纳米材料,能抵御海上高盐高湿环境的侵蚀。其龙勃透镜系统也采用密封设计,避免盐雾渗透导致信号泄露。这些细节让歼-35在远洋部署中保持“隐形刺客”的本色,而歼-20的陆基涂层在海洋环境中的耐久性尚未经受实战检验。
弹舱里的“空间魔术”
令人惊叹的是,歼-35虽比歼-20短3.5米,主弹舱尺寸(4.28米×2.36米)却与歼-20(4.41米×2.67米)相差无几。设计师采用三大“偷空间”绝技:
复材减重:大量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保证强度前提下压缩结构重量,为弹舱腾出容积;
导弹瘦身:专为歼-35优化的PL-15E导弹折叠翼展,实现“六弹齐装”;
油箱重构:S形燃油管路绕行弹舱周边,最大化利用机体截面。
这使得歼-35在反舰作战时能挂载射程400公里的鹰击-21导弹,对海打击能力不逊重型战机。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如何成就歼-35?
福建舰的中压直流电磁弹射系统成为歼-35战力的倍增器。相较于美国福特级的中压交流技术,这套系统能量利用率达90%,故障率仅为福特级的十分之一。2025年测试中,它创下单日连续弹射37架歼-35零故障的纪录。
更关键的是,电磁弹射让歼-35实现“重载起飞”:在195米跑道内,将28吨机体加速至240公里/小时起飞速度。若用传统滑跃甲板,同样条件下歼-15仅能发挥60%载荷能力。当歼-35挂满6枚导弹从电磁轨道上呼啸升空时,福建舰的打击半径已延伸至1500公里外。
成本账本里的战略智慧
歼-35的单机成本约7亿人民币,仅为歼-20(超1.1亿美元)的85%,且年产能高达70架。这种“可承受的尖端战力”使中国能快速构建三航母战斗群:辽宁舰与山东舰搭载歼-15守卫东海,福建舰率歼-35前出西太平洋,搭配055驱逐舰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将反介入防线推至关岛。
当夕阳掠过福建舰的电磁轨道,歼-35折叠机翼收拢如猎鹰归巢。这架17.7米的中型战机,用每一厘米的精打细算,书写着中国航母从“近海防御”迈向“远海护卫”的新篇。而在更远的未来,攻击-11无人机与歼-35的编队已初现雏形——无人机集群突防,有人机指挥猎杀,这场由尺寸革命引发的海空博弈,才刚刚落下第一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