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在中美这两大国的博弈中,为什么很多小国似乎毫不犹豫地站在美国这边?他们真的是自愿要给美国当小弟吗?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也要残酷得多。现实已经悄悄地把美国的影响力嵌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常常是解锁手机。无论用的是苹果的iOS还是谷歌的安卓,核心系统和生态都来自美国公司。到了周末想放松,看场电影,十场里几乎有九场是美国好莱坞出品的大片,要么是科幻题材,要么是英雄拯救世界的情节,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观影习惯。
甚至许多中产家庭的终极梦想,就是把孩子送到耶鲁、哈佛等世界一流名校读书。就算已经考上国内顶尖高校的学生,也常常心怀留学的愿望。如今美国的影响力已经不仅限于军事力量的存在,它深深绑定着人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我们看到的,只是这张网的一角,而美国手中还掌握着另一张更“大”的牌。
这就是所说的金融核按钮,也就是全球银行间的“金融群聊”——SWIFT系统。表面上听起来很高大上,实质并不复杂:全球各国做生意、资金怎么流转,离不开这个系统。群聊的管理员看似是全球金融网络的运营者,实际掌控者却是美国。一旦某个国家在这个群聊里不听话、出现抵触,美国就有能力把它踢出群聊。
被踢出群聊的后果并不是“抢不到红包”那么简单。前些年,伊朗就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声令下,伊朗几乎所有银行都被排除在SWIFT体系之外,国家对外贸易的命脉立刻断裂。石油卖出的钱收不回,进口设备和药品也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支付,经济仿佛突然遭遇雷击,几乎要跌回到很原始的状态。俄罗斯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种打击往往比动用传统军事力量更隐形、更致命,能让一个国家在无形之中失去经济上的主动权。
除了金融这张牌,美国还握着另一张硬牌,那就是科技锁喉。举例来说,芯片、GPS等关键技术的控制权,使得一些国家在中美博弈的棋局中,宁可赌美国会赢。因为在当前格局下,中国的经济总量还没有全面超越美国。为求自保,许多国家因此更愿意在外交和经济关系上偏向美国。
换句话说,这并非简单的站队问题,而是一种生存与安全的现实考量。对很多国家而言,依赖美国、保持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似乎是降低风险、提高自身存续可能性的现实选择。正因为如此,当大国对弈时,那些小国往往更容易被动地、甚至自觉地卷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