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头发清洁、面部清洁、身体清洁这三大品类,在抖音、天猫等主流电商平台的总体交易额达392.94亿元,同比增长13.34%。
“这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赛道。而且2020年的美妆市场已经非常卷了,卷成了一片红海。有很多同行问我,为什么还要偏偏选择清洁这样一个‘两低一高’的赛道?”
日前国货化妆品品牌红之在广州举办的品牌五周年活动上,创始人兼总经理王杰分享说,“两低一高”:价值感低、利润空间低、竞争性高。但辩证法告诉我们,危机,危就是机。
“红海”赛道中的机会
肌肤清洁产品通常被视为入门级别品类,定价也较亲民。为什么红之会叛逆进入这样一个低利润品类?
别人眼中的红海,在王杰看来仍有蓝海区域等待探索。
“我觉得这个赛道留给我们至少有三个机会”。王杰分享说,“清洁是刚需,绝对不是护肤的配角,是清洁的第一步,但清洁作为最基础一步恰恰被很多友商、同行和行业所忽视的,大家会把清洁产品定义为是引流品、捆绑销售品、补缺品,不是值得好好做的产品,我们不这样认为,7亿护肤人群,具有广大的需求量和探索空间。”
其次,清洁品的效果立即可证,消费者体验较为直观,不容易出现抗衰、美白产品领域中的夸大宣传、智商税问题。
王杰还谈到,国内的清洁产品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行业前辈们为我们打下的基础,表面活性剂的技术发展相当成熟,皮肤表面附着的污垢都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清洗掉。”
“不过这几十年来,行业里的前辈、专家们都一直在研究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在清洁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着我们皮肤的本体,就是温和的清洁。”王杰话锋一转,这也留给我们一定的发展机会,构成我们能够进入这个赛道的原因。
找到新痛点
红之于2020年在广州创立,品牌定位“清洁专家”。面对挑剔又精明的Z世代消费者,红之何以敢自诩“专家”?
王杰举例谈到,红之在诞生的时候,“以油养肤”概念火热,但我们发现“以油养肤”不会构成卸妆油最重要的任务,至少不是第一任务。因为,彼时一些卸妆油信奉“以油养肤”,势必要用大量的植物油脂来作为主油相体系。这在技术上留下了一个问题:植物油的分子量较大,用在卸妆油里面容易脱乳,乳化剂带不走,消费者清洁时皮肤表面存有油膜感,留下清洁不干净的印象。
看到这一消费痛点,红之开发出第一代卸妆油,通过四大类油脂:植物油脂、合成剂油脂、烷烃类油脂、工业烷类油脂,还有多重乳化体系来适配不同的油脂,推出了“小蛮腰”系列,看似水,触似蜜,洗后清洁感明显。
红之挑战不被重视的“刚需”,聚焦清洁窄赛道。通过创新研发解决消费者肌肤清洁痛点。在洞察到消费者需要温和且洁净的洁面需求时,满足更多细分需求。
科研与传播双轮驱动
活动上,来自化妆品行业的四位专业人士共同组成的科学清洁体系解读团队,从原料科学、配方科学、功效科学、感官科学四大维度,系统阐释红之产品开发的底层逻辑。
广东省人民医院副研究员、山海生物首席科学家赵海山博士,以《洁面产品的表活逻辑》主旨演讲,其聚焦洁面产品核心原料——表面活性剂,以红之“小亲净”洁面乳为例,解析产品是如何平衡温和性和清洁力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上海市毒理学会创会秘书长兼副理事长程树军,强调功效评价的重要性,呼吁行业建立针对不同群体的温和性、安全性评价新标准。
在成果转化方面,红之在发布了两项研究成果,即由创始人王杰联合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刘学东编撰、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向美而生:皮肤清洁的科学与技术》正式发布,该书系统梳理皮肤科学与清洁技术知识。与此同时,红之联合知乎推出的首份清洁类问答报告《皮肤科学清洁答案之书》也在盛典上发布,该报告以问答形式破解消费者在皮肤清洁上的认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