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到大学,从政府的低保到学校的助学金,从社会的关怀到清华完善的资助体系,庞众望的求学之路从未因经济困境而中止。正是这种全方位的支持,让一个本可能被命运压垮的孩子,有机会释放潜力。庞众望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温度,也照见了科教兴国的道路。
天才的故事并不少见,少见的是能与天才并肩的“普通人”。庞众望原本是个普通的孩子, 被母亲的笑容呵护,被教育的公平庇佑,被时代的力量托起。正因如此,他的名字才更值得铭记。
8月16日晚,《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的舞台上,我们又见到了那个不负众望的少年。从贫困少年成长为清华博士,庞众望的故事,不只肩负着家庭的希望与命运的抗争,更是一代青年的共同缩影。
故事还要从一个“众望所归”的名字说起。
庞众望出生在河北农村,一间漏雨的土坯房里。父亲因病无法与人交流,母亲下肢残障行动不便,自己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母亲为他起名“众望”,寄托着最质朴的愿望:能读书、能成才、能走出困境。庞众望没有辜负这份期许。 他顶着家庭重担,陪伴病痛缠身的母亲,一边靠捡废品补贴家用,一边顽强求学,从命悬一线的手术台走到清华的课堂,从青涩少年成长为立志科研报国的博士。他的名字,最终成为 感动中国的故事。
但若仅仅是把庞众望视作“苦难中的奇迹”,便低估了他身后的集体力量。事实上,他是整个中国教育体制托举起来的,一个“众望所归”的孩子。
从中学到大学,从政府的低保到学校的助学金,从社会的关怀到清华完善的资助体系,庞众望的求学之路从未因经济困境而中止。正是这种全方位的支持,让一个本可能被命运压垮的孩子,有机会释放潜力。 庞众望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温度,也照见了科教兴国的道路。
因为母亲“每天都在笑”,所以他也学会了乐观。而真正让这份乐观能延续至今的,不只是家庭的教诲,还有社会各界给予的关怀。
(庞众望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在清华大学,他拒绝了外界的个人捐助,因为学校健全的奖学和补助措施已经足以让他安心学习。这不仅是一份体恤,更是一种平等的尊重。教育不应成为命运的围墙,而是改变命运的桥梁。在 庞众望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个体的奋斗,还有整个时代的底色。 一个社会是否温暖,取决于它能否接住最需要帮助的人。庞众望被接住了,他也因此能 够展开翅膀,飞得更远。
庞众望说:“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科研报国。”这句话,不仅是他个人的理想,更是无数青年学子的誓言。
从“知识改变命运”到“科研报国”,这是庞众望人生坐标的转变,也是国家战略与青年理想的同频共振。在今天,中国正处在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 关键节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和科研能力的大好青年。
庞众望的选择,正是对“科教兴国”的注解。一个因教育而被改变命运的孩子,最终将自己的使命投向教育和科技的源头,为更多人点亮希望。既是良性循环,也是正向回应。他们不只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的希望、时代的希望。
一个被众人托举起来的孩子,最终成长为“众望所归”的青年。他用笑容对抗命运的坎坷,用坚持回应母亲的期许,用科研实践对话祖国的未来。他的故事动人,不是因为苦难有多么沉重,而是在泥泞之中,他走出的每一步都与这个时代交织在一起。母亲的笑容、制度的支撑、个人的意志,共同塑造了 一个《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他的故事映照了当代青年的普遍处境。教育公平是真正的国运工程,青年成长需要从下而上的共同协力。 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和衷共济,众志成城,才能让“寒门”真正走出“贵子”。
撰稿丨张森
编辑丨李颖
编校丨唐赟
审核 | 夏洪凯
审发 | 石昌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