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克什米尔上空一场空战的惊天逆转,彻底打破了近20年的中美空战的传统规则.。借助中国最新的歼-10CE战机,巴基斯坦空军就像“神话”一样,在200公里的外距就将印度的“阵风”战机给“击落”了,足见了这款国产的远程空空导弹的威力和可靠性。但更值得高兴的是,这场战役不仅取得了圆满的战术胜利,而且充分展现了我国超视距空战体系的完美之作。
超视距空战的核心在于“看不见就打”。飞行员根本无需目视发现敌机,完全依靠雷达、数据链和导弹协同作战。中国军工通过PL-15导弹、有源相控阵雷达和预警机构建的“探测-制导-打击”链条,让对手连反应时间都没有。
其双脉冲的发动机使得PL-15的整体性能大大加强了起来。而PL-15的却能在传统的导弹飞行末端的速度暴跌的基础上,仍能保持4马赫的高速,并将其与主动的雷达导引头相配,即使敌机采取了18G的剧烈的机动也难逃其锁定.。凭借对其双向的数据链的充分的发挥,使得其能在发射后的任何时候都能接收预警机的实时的指令,就如同给其“装了”了一把远程的遥控器一样,能随时随地的对其的指挥调度,保证其能更好地发挥出其所具有的高的精度和强的破坏性。
其对战机的雷达探测能力也同样具有关键的意义。其具有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的远距离探测能力已远远超过170公里,比目前印度的“阵风”雷达的远距离探测能力都要大40公里以上。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就目前的研发进展来看,我们的中国在氮化镓半导体的材料上都已经实现了突破,不仅雷达的发射的功率都大大提高了,而且它的抗干扰的能力也都大大地提高了,而它的价格却只有西方的同类的产品的三分之一。
现代空战早已不是战斗机的单挑,而是整个体系的对抗。中国出口巴基斯坦的ZDK-03预警机,探测距离450公里,能同时指挥多架战机实施“A射B导”战术。歼-10CE在预警机引导下关闭雷达静默接敌,到30公里才突然开机,留给对手的反应时间不到3秒。
印度空军败就败在“万国牌”装备无法融合。法制“阵风”、俄制苏-30MKI和以色列预警机各用各的数据链,战场上变成一盘散沙。而中国体系从预警机、战斗机到防空导弹全部数据链打通,形成一张无形的“天网”。
借助了两位近乎“国宝”的专家之手,中国的军工 industry 才能从“弯道超车”的夙兴夜寐中脱颖而出.。以王小谟院士团队的空警-500为代表的新一代预警机的研制,也使我们在雷达的探测距离上大大超越了当初的空警-1、空警-2等一代又一代的预警机,空警-500的探测距离达470公里,就可以锁定200公里外的F-16等先进的战机了。马伟明院士在综合电力系统上的突破,更是为下一代舰载电磁炮和激光武器铺平道路。
如今中国空战体系已经进化到“杀伤链”模式。北斗导航提供厘米级定位,预警机担任空中大脑,歼-20隐身战机前出侦察,再将目标数据传给后方挂载PL-15的歼-16实施猎杀。这种打法让传统空战强调的机动性变得次要,射程和数据链成为新王道。
未来空战正在向“智能无人化”发展。中国测试的“暗剑”无人机能与歼-20协同作战,PL-17导弹射程突破400公里专打预警机。从1996年台海危机时连GPS都受制于人,到如今构建起全链路国产化体系,中国超视距作战能力真正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