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普:为什么提前到9月3日进行大阅兵?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这不仅是法律的确认,更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庄严承诺。
今年阅兵安排在9月3日,并非提前,而是因为这一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2025年9月3日举行的阅兵式,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为“纪念抗战伟大胜利、弘扬抗战伟大精神”。
其目的在于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和重大贡献,彰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中国坚决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等。
纪念抗战伟大胜利、弘扬抗战伟大精神
为什么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就已经宣布投降,而中国却偏偏要在9月3号搞阅兵?
这中间19天的时间差里,隐藏着一场深不见底的国际博弈。
今天我们将从历史、政治、哲学三个维度来聊聊9月3号大阅兵背后深厚的历史意义。
此图系以前阅兵图,来源网络
1
8月15日:被误解的"投降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确实宣布要接受波茨坦公告。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这标志着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而实际上当时的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天皇)只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是接受波茨坦公告,第二是发布了一份《大东亚战争终结诏书》。
这份诏书本质上不是投降书,而仅仅是一份终战诏书。终战诏书顾名思义就是终止战争,昭告天下。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日本从骨子里压根就没有认为自己输,也没有承认自己输。
这份诏书日文原文一共816个字,翻遍原文找不到"投降"、"战败"等词汇。原文第一部分大致说:"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残局,自告尔等臣民。朕已敕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意接受其联合公告。"
面对现在世界的大势和对咱们国家不利的情况,我不得不站出来收拾残局。我决定要通知那四个国家,我要接受他们的要求,从头到尾可没有说过自己要投降。
第二段的核心内容大致如下:"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质。然交战已阅四载,亿众庶克己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未有好转,世界大势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何以保全亿兆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乎?此朕之所以敕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也。"
这段在讲什么?侵犯别的国家不是日本的本意,他们的本意是希望百姓过上美好生活。然而天下大势不利,甚至敌方使用非常手段残害忠良,为了保证民族血脉,不得已而为之。
第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这样说的, 朕对于始终与帝国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之诸盟邦,不得不深表遗憾,朕亦深知尔等臣民之衷情,然时运之所趋,朕欲人所难忍耐所难耐,以为万世之太平,以举国一致,子孙相传,确信神州之不灭念任重而道远,倾全力于将来建设,势必发扬国体之精华,不致落后于世界之进化。望尔等臣民善体朕意,裕仁昭和20年8月14日。
最后两段仍在陈述无奈和心酸,时运不济和局势不佳。
整篇诏书读下来,起草者似乎是诸葛孔明的粉丝,拜读过无数遍《出师表》。裕仁把自己包装成和平使者,说是为了世界和平和民族大义才停战,对战争罪行只字未提。
日本若真诚反省,当如德国明示战败,而非以终战亵渎历史。
2
法律效力与历史真相
这份诏书在法律上到底算什么?
本质上它就是一张废纸。
就像两口子离婚,不是发朋友圈昭告天下就结束了,得去民政局办理手续,有法律文书。 战争也一样,不是单方面喊一嗓子就算数,得有正式的投降文件,有战胜国的签字确认。
更要命的是,在8月15号之后,日本很多地方的战线并没有真正停止。
华北日军17号到18号才陆续接到停战命令,而东北地区苏联红军一直打到了八月底。所以8月15号这个日子与投降没有什么关系。
8月15日 |
9月2日 |
---|---|
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 |
日本外相重光葵在投降书上签字 |
并非法律意义上的投降 |
法律意义上的正式投降 |
多处战线仍未停止战斗 |
签字结束时间恰好是9点18分 |
无战胜国签字确认 |
标志二战正式结束 |
真正的历史转折点是9月2日。
这天上午九点,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外相重光葵才哆哆嗦嗦地在投降书上签字。签字仪式结束时间刚好是9点18分,正是14年前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时间。 冥冥之中,历史以一种无法言语的方式画了一个句号。
3
为什么选择9月3日阅兵?
为什么中国不选择9月2号去阅兵,而偏偏要选择9月3号呢?表面来看,因为1945年消息传递慢,东京湾签字的消息传到中国,老百姓普天同庆时可能已经是9月3号了。 但真正玄机的本质在于三个字:话语权。
美国希望全世界记住9月2号,因为投降仪式是在美国军舰上举行的,这是美国主导战后秩序的标志。
如果我们选择9月2号阅兵,就等于承认是在美国的安排下取得胜利。
所以我们选择9月3号,看似只差一天,但实际上是向全世界宣布: 我们认可国际法,但胜利过程中包含了我们自己的拼搏和鲜血。
用《孙子兵法》的话说就是:"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我们不想被别人的节奏带着走,我们有我们自己的节奏。
从政治角度来说,选择9月3号阅兵旨在 强化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对抗历史虚无主义,正视历史珍视先辈的付出。还有一个更深刻的考量:构建我们自己的历史叙事体系。
谁能定义历史,谁就能够影响未来。西方一直想垄断二战解释权,把自己塑造成救世主,但我们偏偏要选择9月3号来阅兵,告诉世界我们有自己的历史记忆,不需要别人来定义我们的胜利。
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也呼应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说" 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中国拒绝被盟国定义胜利,而是 通过自主的仪式宣誓抗战胜利是3500万牺牲者用血和性命换来的存在事实,而非外部施舍。
选择9月3号阅兵,也 是对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实践——中国从被侵略的奴隶状态跃升为历史进程中的主人公。根据福柯"权力制造知识"的理论,日本通过自己的语言体系篡改历史,消解战争真相(如把侵略行为改成"自存自卫")。
中国用阅兵方式构筑反权力的记忆,通过老兵荣光、武器展示等符号,将个体过去的付出及伤痕转化成整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以至于变成世界的真理般的存在。9月3日的阅兵是对历史的修正和正视,确保3500万伤亡不再被简化成某一个数字。
4
9月3日的深层意义
历史是不允许被篡改的- 谁是战胜国,谁是战败国,这是铁一样的事实
秩序正在重塑- 旧的霸权体系日益瓦解,新的国际秩序正在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的世界方案- 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共赢;不是丛林法则,而是命运共同体
80年前,我们用小米加步枪赢得了战争。80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智慧和实力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这就是9月3号全部的意义。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9月3号阅兵不仅仅是一种纪念,更是人类对于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承诺。
唯有真正铭记这段融合了血与火的来时路,方可开万世万代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