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全国老龄办最新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2023万人,占总人口的15.6%。
在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速背景下,我国“十四五”以来老龄事业取得的成效为应对挑战打下了基础。当下,银发经济崛起成新增长点,养老人才储备、老年人精神需求等话题也备受关注。本期《做客央广网》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杜鹏,一同探讨养老相关热点话题。
“
谈银发经济
——新蓝海 新目标
银发经济,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产业。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预测,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到2035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就此,杜鹏在做客央广网时强调,理解银发经济,要先看这三个层面的目标设定。
“第一个层面是指民生保障。譬如,需要照顾(失能)的老人能够得到很好的服务,在这个前提下,也就是第二个层面,才是去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个层面更进一步,也就是真正打造一个老年友好型社会,让老年人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安全感。”
资料图:银发生活市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杜鹏认为,把优质的养老服务资源下沉到老年人的身边床边周边,要有一系列的队伍人才来做这个事,要系统化整体化去推动。他向记者举例称,比如建设老龄友好型社会,适老化改造早已不局限于家庭场景。关键在于,老人在社区里、在整个社会的活动中,是否愿意走出来,是否能够实现独立生活?
从需求变化看,老年人群体规模不断上升,释放大量老年产品和服务需求。杜鹏称,下一步的发展,除了优化养老服务的产品,还要强化数字平台,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当前,一方面人工智能(AI)在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收集到了大量老年人的数据。比如,许多老年人每年会参与体检,由此能积累相关健康数据;也能通过基层的统计系统,帮助很多老年人表达自己在助餐、助浴、助医等方面的需求。若能充分利用这类数字平台及背后的数据,有效对接养老服务资源,让老人们的需求由更可靠的养老服务商精准承接,最终就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养老服务消费。”
“
谈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
——需求高 前景广
“十四五”期间,老年人口数量增长,低龄老人的增长尤为显著。杜鹏分析,在我国3.1亿老年人中,60至69岁的群体占比达55%,这部分老人大多无须护理,也不用依赖助餐、助医等基础服务。因此,要让他们的老年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进而提升各方面的生活质量,就需要更多关注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资料图:合肥,老年学员学习舞蹈等
杜鹏介绍,“十四五”期间,“银龄”行动拓面升级,主要是老专家、老教授、老医生等群体的参与。去年对这一行动进行了拓展——核心是探索如何将其转化为研发力量,这也进一步拓宽了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路径。
杜鹏谈到,比如国家老年大学体系的成立,让如今每年有2000多万老年人注册成为各级老年大学的学员。在这一过程中,今年我们还能看到不少新动向,像“老年银发列车”不断增开,助力老年人文旅康养;又如民政部等部门牵头推进的“数字助老”行动,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顺畅使用网络。“老年人在学习(上网)的过程中,尤其是和年轻人交流的时候,其实也促进了代际沟通。”杜鹏谈道,这种代际间的联系,既让老人们的生活更便利,也让他们能更多地接触社会,这些都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谈养老服务人才
——新职业 新空间
今年,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完善以养老护理员为重点的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体制机制,落实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完善职业技能评价,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促进养老服务技能人才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壮大规模。
“十四五”期间,围绕养老领域职业发展相关部门也新增了不少岗位。杜鹏介绍,例如,长期照护师是国家医保局为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支持下新设置的一个职业工种。
资料:护理员陈俊在安宁疗护室内为老人进行护理
此外,杜鹏称,“十四五”期间,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高校及大专、职业学院数量也在迅速增加。目前,全国已有100多所这类院校——既包括本科院校,也包括大专院校,专门开设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相关专业。
更重要的是,这支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队伍,如今越来越注重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以及与实战的结合。“比如现在的养老服务专业学生,可能在大一、大二完成基础学习后,大三还未毕业时,就会进入养老服务的实际岗位参与实践;之后再带着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回到课堂深入学习。这样一来,到毕业时,他们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要么毕业才开始实习,要么到大四才接触实习,而是能更贴合当下社会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实际需求。”杜鹏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