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左右,长城几乎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文化中的一种象征。每当提起长城,许多中国人心中自然会浮现出“抵抗、守护、家国、誓死不退”的情感,它仿佛是民族背后的“守护者”。然而,这个形象也并非完全无争议,它既沉重又带有一种不舒服的矛盾感。正因为如此,常常有人提出疑问,既然长城如此重要,为什么古代印度不效仿中国,修建自己的防线呢?毕竟,他们似乎曾是外敌入侵的常客。
长城绝非仅仅是一堵孤零零的墙。中国人会在长城沿线设置堡垒、驿站,甚至储备军械和粮草。在金朝时期,墙外还有马场,用于防御和机动。而罗马的哈德良长城甚至设有浴室和仓库,高句丽、伊朗等国也都纷纷修建自己的防线。然而,印度却似乎很少有这样的举措,难道他们懒得修建防线,还是没有能力去做?
从地图上看,南亚仿佛被天、海和密林所环绕,地形极为复杂。高山、干旱的沙漠和深不可测的森林构成了天然屏障。确实,除了西北的开伯尔山口,南亚几乎没有外敌能轻松入侵。而开伯尔山口成了外族入侵的必经之地,从雅利安人、希腊人到阿拉伯人、蒙古人,历史上每一次外族入侵,印度的北方都沦为他们的统治地。然而,为什么印度从未建立起有效的防线来阻止这些入侵呢?
开伯尔山口是一个只有600米宽的谷地,两侧悬崖高耸,十分险要。按理说,古代的统治者只要在这个战略要地驻兵并加以防守,外敌最多也只能绕过山口进行游击战,而不能轻易突破。为什么古代印度没能修建像中国的日月山口、青海的山城那样坚固的防线?难道是因为古印度社会处于一种“摆烂”的状态吗?
其实,单纯这样说并不准确。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印度,已经和古代的印度有了极大的不同。近几年,印度在中印边境的防守能力就表现得十分坚决,不允许外敌侵犯重要的山口。因此,如果把现代印度的国民精神和组织能力带回到古代,毫无疑问,他们在防守这些关键山口时,可能会做得比中国还要严密。
古代印度的政治格局复杂,政权更替频繁,王朝短命。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在北方的势力虽有所扩展,但南方却一直是“各自为政”的状态。古印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资源和组织也无法支撑起对边境的长期防守。中国能够在敦煌、河西走廊等荒漠地区组织数百万移民和建立完善的驿站体系,而古代印度却难以做到这一点。每次外族的入侵,印度内部常常只是换个“新老板”,而底层民众则继续生活在旧有的种姓制度下,几乎没有改变的空间。
此外,印度在历史上的反抗意识也较为薄弱。当地的精英阶层几乎垄断了军事和政治权力,普通民众没有独立的行动能力。外敌入侵时,常常成为社会阶层的重新洗牌。这种“坐享其成”的心态,可能使得古印度的统治者并不急于修建坚固的防线,毕竟每次外族入侵,新的统治者可以带来不同的利益分配。
与中国的“北定中原”式的悲壮情怀不同,印度在历史上似乎没有过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结。即使是面对外族入侵,印度的历史中也未曾看到类似中国“收复故土”的决心。历史上,印度似乎一直处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状态。也正因为如此,印度对边境的守护始终没有形成强烈的共识。
然而,这种“放弃守边”的态度也未必完全是消极的。有时,面对强敌,放弃死守、选择妥协,反而可以保全更多人的性命。古印度人或许早已将“天命”看得很透彻,认为外敌入侵是历史的规律,接受现实,避免更多的损失。开伯尔山口的防线之所以没有被死守,或许也正是因为它更容易被外来者攻入,而他们自己反倒能在其中生根发芽。
即便如此,这种解释并不能完全成立。中国的河西走廊同样是荒凉的边地,古人通过井渠、驿站和军屯系统,将这个地区发展成为了一个坚固的军事基地。印度如果能像中国那样拥有强大的组织力,理论上也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只是历史未曾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从历史的角度看,制度和组织的差异无疑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印度的古代社会缺乏统一的中央意志和强烈的边防意识,这也使得边境防御始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中国的长城之所以能够屹立千年,正是因为背后有着强大的中央集权和持久的国家意志。
总的来说,历史的差异不仅仅是因为地理条件,更是社会习惯、体制和组织力的综合结果。古印度未能修建有效的边防,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持续性的集体意识和强烈的国家认同。而今天的印度,虽然有了国家意识,但历史的惯性和制度问题仍然影响着他们的行动。历史从来没有所谓的对错,只有各自的真实与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