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刚过,余热未散。
穿过一道若隐若现的水幕,踏进中山曹边村的“左琴右茶”,空气陡然清凉。古琴声从郑强的指尖缓缓流淌,琴韵与茶香交织,仿佛时间也随之缓了下来。
“左琴右茶”主理人郑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数年前,郑强偶然走进曹边,被村口一棵苍劲的朴树牵住了脚步,再往前,是一座荒废三十多年的老侨房。“它一下子勾起了我的乡愁。”他回忆道。
一棵古树、一座老侨房,留住了郑强。如今,这里已成为他与妻子共同打造的文化空间:“左琴右茶”。
曹边村,这座藏身于中山南区的古村,已有近千年历史,现存近200座侨房与侨捐建筑。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这些老侨房正悄然苏醒,吸引来自大湾区乃至全国的青年创客,在此安家、创业、生活。
8月26日,中山“助力典型村 邂逅乡村美”——“记者蹲点‘百千万’”系列融媒体活动启动,南方+记者走进曹边村,探寻这座千年古村与一群湾区创客的故事。
古色古香的曹边村。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老侨房有了新故事
走进“左琴右茶”,墙上悬着数张古琴,临窗挂着两幅减字琴谱,精致的雕花木门区隔出茶室、琴室,丝缕檀香茶香,悄然氤氲。“这座老侨房的一砖一瓦,都是我亲手布置的。”郑强回忆,“我们刚来时,这座侨房已经荒废了30多年。现在,你们看到的屋顶瓦片、内室墙砖、房梁雕花,都是我带着师傅设计施工的。”
“古琴与侨房相配,方能相得益彰。想留住侨房的‘老味道’,就不能直接交给工程队‘包办’,必须自己当‘设计师’。”
2018年,郑强着手修缮、打理这座侨房,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他跑遍了中山的古玩家具市场,只为找到和侨房相互映衬的旧家具。这座百年老侨房,逐渐在他手里焕发了新生。2020年,“左琴右茶”正式对外营业,迅速成为曹边村的“网红打卡点”。
近两年来,随着“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曹边村多了不少外地游客的身影。“变化是很明显的,很多深圳、珠海、江门、佛山的游客慕名而来,成了我的‘琴友’。现在,我们已经有近百名学员。”郑强说。
距离“左琴右茶”不远处,是曹边村的安山文创片区。该片区连片保育计划由漕边文旅公司、曹边宿影公司及康辉宏霞客投资,连片修缮。7月12日,曹边国风集市在这里正式开业,集市以复原传统市集风貌为特色,打造沉浸式古风体验场景,设置特色美食、潮玩文创、非遗手作等多元摊位,为市民游客提供丰富的逛游体验。
曹边村的安山文创片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曹边宿影民宿项目投资人李志强介绍,未来将投入1.5亿元,利用闲置旧侨房及公改厂房,打造一个占地1万平方米,包含影视基地、民宿群、轻食酒吧街的侨文化体验街区。
港澳青年成了“新村民”
文围巷8号,另一座老侨房的命运也在悄然转变。
“这栋侨房曾住着一户移居美国多年的侨眷家庭。后来,业主将房子委托给曹边村的强村公司‘托管’。”中山市青联副主席、中山市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欧阳洁介绍道,2024年,这座侨房成了中山的侨房改造示范点。
2024年9月,修复团队刚进场时,庭院的青苔杂草丛生、古今风格混搭的装潢、布满尘埃的老旧家具,以及随处可见的腐朽、破损、褪色、脱落……修复团队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侨房展开修缮工作:门上的铜制门环和雕花被保留,开裂的木板被一一处理,地板砖重新清洗后被放回,老家具被妥善保存。
如今,修缮后的侨房,成为曹边村的港澳台侨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坊。当港澳台侨青年围坐于此,触摸到的不仅是温润的木材,更是侨房的历史肌理。
利用侨房打造的港澳台侨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坊。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这栋侨房的活化,不是终点,而是传承与发展的新起点。”欧阳洁表示,这座侨房,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激励更多港澳台侨青年投身家乡建设,成为港澳台侨青年助力乡村振兴、助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支点。另一方面,这座侨房也将面向港澳台侨青年出租,通过商业化运营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用起来,才是对侨房最好的保护。”
而在曹边村的稻田边,一辆多彩的房车格外醒目——那是香港青年王志伟的“状元猪扒包”小店,车体喷绘着可爱的小猪图案,混搭多巴胺配色,犹如一个现代艺术装置落入田园风光。
香港青年王志伟的“状元猪扒包”小店。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谈起在曹边创业的缘由,王志伟坦然说道:“因为缘分。”去年底,一场稻田里的“曹边夜宴”音乐演出,让王志伟留意到了曹边村,这个大湾区里安静淳朴的古村落。“我的第一感觉是,很舒服、很治愈。”
这个美丽的古村落,让王志伟忍不住“一来再来”。来得多了,王志伟和村书记、村里的创业青年熟络起来,又起了新的念头:“不如试试在村里做点什么?”于是,他在曹边村投资30万开了这间小店,售卖港式奶茶、猪扒包、红豆冰等特色美食。
“每逢周末,一台台港澳旅游巴士就开进了曹边。我们的奶茶、猪扒包,都特别好卖!”王志伟算起账,“高峰时,我们一天能接待600-700位客人,营业额能达到上万元。等经营慢慢走上轨道,我们还计划继续扩张店铺规模。”
香港青年王志伟。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文化带来乡村振兴新可能
曹边村人杰地灵,历史上曾诞生过“两进士一状元”。但更引人注目的,是曹边的侨文化底蕴——曹边村有3000多名海外乡亲,华侨捐建的曹边学校,四大四小碉楼,还有随处可见的侨房,共同构成了曹边的文化底色。漫步村中,曹边学校、武侯殿、天后宫、水车馆、状元牌匾、青砖大屋、石板街、龙井泉等景色,形成一幅立体的艺术长卷。2025年,曹边入选首批“广东美丽侨村”。
这种深厚的“文化吸引力”,是创业者根植于此的重要原因。曹边村新建街42号,是“曹边女婿”邓长征开的一家网红窑烤面包铺。邓长征将一栋有着约百年历史的老侨房,打造成一间美食地标般的“老店”。走入面积不大的店内,可以看到墙上的壁画已经脱落,有着浓重的历史感,为店铺增添了别样韵味。“我希望在乡村打造一间美食地标般的‘老店’,在这里过上自己向往的乡村生活。”邓长征说。
“曹边女婿”邓长征开的一家网红窑烤面包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山乡村本身有着很好的风景,如果能将风景和文化结合起来,就能够赋予乡村全新的内涵。”佛山敏睿观察、网络大V代表刘志敏表示,“曹边村有着独特的乡村烟火气,这些珍贵的老侨房、古榕树,让我回到了童年记忆中的乡村。作为自媒体代表,我们将发动更多网络达人来到中山,感受中山‘百千万工程’的成果。”
【记者手记】
让老空间长出新故事,让旧村落成为新故乡
走在曹边村的青石板路上,一边是百年的侨房安然矗立,一边是青年的创想热烈生长。郑强因一棵树留下,王志伟为一首歌驻足,邓长征用一块面包温暖人心。这是一种巧妙的融合:古村与青年、侨房与文化、乡愁与梦想。
曹边村的变化,正是中山实施“百千万工程”三年来初见成效的生动缩影。
“百千万工程”的实施,让乡村迎来了政策东风。但真正让曹边“活”过来的,是这些敢想敢做的“新村民”。侨房活化为他们提供了物质载体,而乡村为他们提供了难得的创业沃土和梦想舞台。这是一种双向赋能:青年带来活力与视野,乡村馈以土壤与意义。
在中山,已有超过5000座侨房通过多途径得到活化利用。曹边的实践,揭示了乡村振兴的新可能: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标本式保护,而是通过细腻的活化与人文注入,让老空间长出新故事,让旧村落成为新故乡。
采写:南方+记者 苏芷妍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