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清晨,天安门广场将迎来一场庄严而隆重的纪念活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大会同时进行检阅部队的程序。届时,整场仪式将有45个方队(梯队)正式受阅,并集中展出一系列先进的武器装备,其中首次公开亮相的新型装备占比相当高。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次出场的全部武器装备均来自国产,且全部为现役主战装备,具有实际战斗属性的强烈示范意味。
这么多新装备首次亮相,究竟在向外界传达怎样的信号?以下内容来自军事专家陈浩洋在节目《新闻今日谈》中的点评与分析,作为对本次阅兵背后信息的一线解读与补充。
在讨论新装备之前,确实还有几个关键词需要把握——现役装备、主战装备,以及大量的“首次亮相”元素。把这些要素放在一起看,所呈现的含义就会显得与以往不同,具有更直接的现实指向性与强烈的战备信号。
我个人更关注的是“实战装备”的层面。阅兵从本质上是一种姿态的展示、是一种信号的传递。这种信号不仅仅是对国内民众的宣示,同样也是在国际舞台上进行的重要表达。就像国际上常被提及的俄罗斯阅兵一样,观察者会关注装备数量、规模大小等细节,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来读出某种意图与态势。
在最近的两次预演中,8月20日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在北京的居民与军事爱好者中,大家都能感到一种“眼睛也看得见”的差异:现场镜头扫过,许多镜头中的装备让人一时认不出名字,资深老兵也不再像往日那样自如地辨认。并非因为有些装备仍处于试制阶段,而是因为这次检阅用的是我们的现役主战装备,强调的是它们的实战性与直接投用状态——数量多、型号新、性能强,全部都指向真实战斗力的展现。
这样一种“全面实战化的亮相”究竟传递出怎样的信号?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俄乌冲突持续激烈、美国及其在亚太乃至全球的战略部署针对性极强的背景之下,拿出如此多鲜见于日常公开场合的实战装备,且多为全新或极具突破性的型号,传递出的信号显然不同寻常。这种强烈且直观的展示,类似于之前在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代表对西方指责所作的回应式表述——即便面对外部压力,中国也展示出自己在装备、产能与战备能力上的自信与独立性。正是这些高强度的、实战化的信号,构成了此次阅兵背后更为深层的震撼力。
来源:新闻今日谈
编辑: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