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曾经说过一句颇耐人寻味的话:“要听太太的话儿,但是太太的话儿不要听。”这句话乍听让人有些费解,他紧接着又补充道:“我不知道你听懂没有?若是听不懂,那就说明你没有智慧,那又能怪谁呢?”其实,这种看似矛盾的说辞,蕴含着深层的处世哲学。刘备若是听到,恐怕会笑着说:“那自然得怪诸葛亮啊!”可是在诸葛亮还未出山之前,又能怪谁呢?其实,早在诸侯群雄并立、各自对抗曹操之时,他们或多或少都在运用这种微妙的处事智慧。如果人人都一板一眼地照规矩行事,恐怕也就没有后来精彩纷呈的三国故事了。
在这些诸侯当中,刘备的身份更是特殊。身为汉室宗亲,打着“刘皇叔”的名号,自然能赢得一部分拥护和声望。但与此同时,这身份也像是一条无形的锁链,时刻束缚着他。毕竟,汉室宗亲数不胜数,皇叔更不是他一人独有,刘备之所以突出,更多是因为他自己不断高声宣扬。曹操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正是利用了这一点。那么,当曹操把政权交还给汉献帝时,其他诸侯以及刘备是否就能乖乖听从皇帝的安排呢?恐怕未必如此。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曹操为何要还政于汉献帝?难道他真的一时糊涂,被冲昏了头脑?其实不然。迎奉汉献帝,通常有几层用意:一是树立旗号,借皇帝之名来为自己撑腰,既能狐假虎威,也能稳固地位;二是若无力独立成事,就干脆投靠天子,为自己找个靠山。张良便是如此,最初起事,后来却专心辅佐刘邦。而曹操显然不同,他不是没有能力独立成事的人。既然如此,他为何偏要做出“还政”的姿态?
答案其实很清楚。曹操早年登场时,确实还有一份热血与忠诚,他也愿意以辅佐的姿态出现。可随着地位的提升,他心态也逐渐改变。要真是全权交出,反倒等于把自己置于险地,生死难保,所以只能牢牢掌控,进退两难。《让县自明本志令》所表达的,也正是这种“骑虎难下”的处境。事实上,曹操最可能真正心怀归政之意的,恐怕只有在初期。那时汉献帝尚且羽翼未丰,依赖曹操扶持,曹操也能以“辅政”之名继续稳固自身权力。
有趣的是,若曹操真像范蠡那样功成身退,汉献帝也未必会乐意。更何况,曹操甚至有心将女儿许配给皇帝,以求加强关系——只不过,曹操的女儿继承了父亲的相貌特征,这桩亲事大概也就不了了之了。就在这个阶段,刘备的处境并不理想。他与曹操同饮之后,一起觐见汉献帝。汉献帝竟然当面表示,希望刘备与曹操并列为左右丞相,将他们比作历史上的曹参与周勃。
曹操此时酒兴正浓,若他没有反对,刘备自然乐得登高一步,毕竟这是一步登天的机会,怎会拒绝?可假如刘备仅仅被安置到一个小小县令的位置,他肯定会挑明曹操仍旧“挟天子以令诸侯”,历史的走向也就会和既有史实大差不离。等到刘备终于拥有自己的地盘之后,他的心态也和曹操别无二致。鲁肃曾索要荆州时,关羽就放出豪言:“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然而土地本该归属汉献帝,这话分明反映了刘备的真实心态。既然到手的地盘,哪有再轻易吐出来的道理?
因此,当汉献帝日后想召刘备入京为官,哪怕是宰相之位,刘备恐怕也不会心动。刘备嘴上可能依旧强调“挟天子以令诸侯”,可实则,他早已和曹操一般,选择“听调不听宣”。在这个过程中,所谓汉室宗亲的身份,早就成了刘备的一张旗帜,而非他真正遵循的约束。就像二郎神能借着身份行事,刘备自问为何自己就不能如此呢?这正是三国风云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