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关于二战的研究文献常常将战争的三大罪魁祸首归结为“希特勒、墨索里尼和东条英机”。然而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就日本而言,真正负有最高责任的并非东条英机,而是天皇裕仁本人。作为“陆海军大元帅”,裕仁不仅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更是掌握军权的核心人物。东条英机等内阁首脑,不过是受其指令行事的政治工具。令人讽刺的是,日本战败投降之后,裕仁和皇室成员却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的审判,天皇制度也得以延续。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裕仁逃脱了清算呢?
首先,这个责任既不能完全推到罗斯福总统头上,也不能归结为麦克阿瑟的个人选择。事实上,罗斯福在任期间对日本的态度极为强硬,他始终坚持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并彻底清算战争罪行。1945年初,美国政府甚至出台了明确的官方文件,规定投降书要由天皇和日本军队最高统帅共同签署,这意味着裕仁在战败后极可能被废黜。然而,历史的转折点在于罗斯福的骤然去世,新任总统杜鲁门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时,选择了另一种对日政策。
影响杜鲁门的重要人物正是前驻日大使约瑟夫·格鲁。格鲁曾在日本工作十年,自诩对日本社会与政治极为熟悉。他坚决主张保留天皇制度,理由是:在日本人心中,天皇是唯一能号召全国接受投降的人物。格鲁强调,如果美国坚持彻底废除天皇,日本民众或许会抗拒到底,这将导致更多的美军伤亡。对刚刚接任总统的杜鲁门来说,这种说法具有相当吸引力。毕竟,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尾声仍付出了惨重代价,减少牺牲、尽快结束战争成为他的重要目标。
更关键的是,当时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矛盾已逐渐显露。德国战败后的分区占领使美苏关系迅速恶化,“冷战”的苗头正在出现。杜鲁门担心,如果日本迟迟不投降,苏联将趁机插手远东事务,进而影响战后格局。在这种背景下,格鲁关于“保留天皇以加速日本投降”的建议正合杜鲁门之意。
1945年7月16日,美国成功进行了原子弹试爆。十天后,《波茨坦公告》发布,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公告中虽然强调日本必须投降,但措辞上却留下模糊空间。所谓的“日本政府”实际上暗指天皇政权,这种表述既瞒过了苏联,也向日本释放了“天皇制度或可保留”的信号。换言之,美国对日本的要求已发生微妙转变:军队无条件投降,但国家政体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保留天皇,以换取快速结束战争。
随后,美国更进一步做出妥协。在答复日本乞降照会时,美国放弃了要求裕仁亲自签署投降书的立场,只要求“天皇授权政府和大本营代表”代为签署。同时,美国不再坚持彻底废除天皇的宪法权力,而是改为天皇的权力自投降之日起受盟军最高统帅的约束。这些细节上的退让,实质上为天皇的存续开辟了道路。
最终,1945年8月14日,日本正式表示接受新条件,并同意美军占领。尽管中国、苏联和英国仍持有异议,美国还是抢先通过广播宣布日本投降。由此,日本的天皇体制得以延续,裕仁也在美国的庇护下免于战争清算。麦克阿瑟随后率领美军在日本展开单独的军事占领,而日本在战后更成为美国在东亚对抗苏联的前哨。
这段历史表明,裕仁之所以能逃过审判,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他无罪,而在于国际政治格局的需要。美国为了自身利益,选择保留天皇制,既方便控制日本,也为未来冷战布局提前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