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企的“内卷”已经到了破局的状态。
这场竞争远超简单的“价格战”,已演变为涉及产业链、全球化、技术创新和企业生存的系统性挑战,简而言之,价格与营销已经转变为对技术与价值之争。
八年烧光300亿的新势力“黑马”哪吒宣布破产,但是就是这么一倒却成为了市场的宠儿,吸引了超过50家意向投资人争相报名参与重整。而传统进口豪车以及代表高性价的日本车却成了消费者的弃儿,这背后按时中国车市有什么陈层次变化?又要卷向何方?
@江瀚视野:首先,我们之前其实就反复说过,对于当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一家具有较强能力的车企,即使产生了较大的问题,但是也是非常宝贵的资产,特别是对于想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却没有足够能力的企业。从产业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且竞争激烈的阶段。当前,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燃油车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众多企业都渴望在这个新兴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然而,进入这个市场并非易事,造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深厚的技术积累、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以及成熟的销售渠道等多方面的资源。许多企业虽然看到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但自身却缺乏从头开始打造一家车企的能力。此时,那些陷入困境但仍具备一定实力的车企,就成为了他们进入市场的绝佳契机。
其次,不可忽视的是,哪吒汽车并非一直身处低谷。它曾有过辉煌的时刻,一度登上新能源销量榜的顶端,这充分证明了其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和竞争力。无论是车型设计、续航里程还是智能化配置,哪吒汽车都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这种历史业绩不仅是对其产品能力的肯定,也为未来的复苏埋下了伏笔。关键在于,哪吒汽车的基础并未因当前的困境而彻底崩塌。其研发团队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创新能力,生产线也具备灵活调整的空间。只要获得适当的资金支持和管理优化,完全有可能重拾旧日荣光。市场上的投资者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愿意押注于它的未来。在他们看来,哪吒汽车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虽有瑕疵,但潜力巨大。
第三,当前,哪吒汽车重整复产的可能性正在持续增大。一旦有足够实力的资本方(如大型国企、头部科技公司或专业汽车产业基金)完成注资,解决其短期流动性危机,哪吒汽车有望重启生产线,恢复订单交付与供应商合作。资本介入的意义不仅在于“输血”,更在于“换脑”与“重构”。理想的情况是,新资本方不仅能带来资金,还能引入先进的管理机制、战略资源与技术协同。
此外,哪吒汽车目前的资产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这为资本方提供了较高的“安全边际”。在行业整体估值回调的背景下,低价收购优质资产,待市场回暖后实现价值重估,是一条清晰的投资逻辑。因此,资本抢购哪吒资产,既是战略布局,也是价值投资的体现。
@财天COVER:很明显,2026款轩逸是要跟比亚迪秦PLUS,还有大众朗逸抢市场了。在新能源汽车当道、自主品牌全面崛起的今天,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日子越来越难已是行业共识。
7月30日,日产汽车公布的2025年第一财季(4月至6月)财报显示,当季营收27069亿日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915亿日元;净亏损1157亿日元,上年同期净利润286亿日元,已连续4个季度出现亏损。
2025年上半年,日产汽车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累计销量只有约28万辆。其中,轩逸撑起了日产在华销量的半边天。
市场会为新款买单吗?在海外市场历经12次迭代、沉淀了数十年产品经验后,日产轩逸来到中国多年,凭借省油耐用的优势,收获了大批粉丝。然而,如今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轩逸不算冤。其多年来沿用的1.6L发动机,只有135马力,零百加速至少需要12秒,起步迟缓,动力弱,隔音效果还一般。
而且如果在北方冬天开车,轩逸冷启动后发动机进入“冷保护”状态,踩油门只会空转轰鸣,车辆几乎不走,必须等待7分钟左右,待水温上升后才能正常行驶,这些日产车老款动力系统的“通病”,轩逸也有。
以至于改款后的低配车型变得如此“极简”,外界不免担忧消费者是否会买单。据一位日产经销商透露,目前他的门店还没有进新款轩逸的想法。当然主要原因是老款轩逸卖得挺好。
@每日资本论:进口车正在大撤退。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1到6月,进口汽车22万辆,同比下降32%,这是近期少见的1-6月巨大下滑。其中6月进口车4.3万台,同比下滑30%,环比5月降9%。
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品牌是雷克萨斯。凭借雷克萨斯ES在价格战中异军突起,上半年销量达到58694辆,同比增长16.0%,超过第2-5名进口车型销量的总和。核心原因就在于它避开了超豪华的陷阱,专注于高性价比的细分市场。比如,在部分城市,其入门版价格甚至跌破了20万元的心理关口;且产品升级,更迎合中国消费者。
绕不开的话题是,进口车市场的溃败,与中国本土汽车工业的崛起形成鲜明对比。2025年1-3月,中国汽车出口达153.8万辆,同比增长16.4%;出口金额达257.37亿美元。这一数字与进口车市场的萎缩形成鲜明对比。
国产新能源车正以惊人的速度吞噬传统燃油豪车的市场份额。在30万-50万元价格区间,理想L9、问界M9等本土新能源车型成为市场新宠。以奔驰GLE为例,2025年1-3月销量下滑12.8%至3122辆。同期问界M9销量达2.28万辆,是奔驰GLE的七倍有余。
新能源汽车格局生变,中部省份集体崛起
@小明观察:相比2024年,发生了较大变化:1)广东、上海跌落,广东今年1-7月新能源汽车产量不及去年全年的15%;2)安徽、湖南、河南崛起,携手进入前十,有点“广东跌倒、中部吃饱”的意思。
最主要的原因是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从2025年开始,国家统计局调整汽车产量统计方式,由此前的“企业法人所在地”改为“生产地统计”。也就是说,车企总部的归总部,生产基地的归基地。从销量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比亚迪销量达427万辆,遥遥领先于其他车企。
比亚迪形成了以深圳为总部,西安、合肥为核心基地,郑州、济南、长沙、常州、济南等为重要基地的区域格局。
如果按照法人所在地,一些城市的产量就会算作深圳,那么深圳的总量就会被抬高;如果按照生产地,在哪里生产就归到哪里,那么基地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这也是广东产量断崖式下降,安徽、湖南、河南等产量激增的原因。
@侃见财经:目前,宁德时代的主要业务为动力电池系统和储能电池系统,上半年分别实现营收1316亿元和284亿元,而这两项业务都面临着不同的压力。
首先看动力电池系统业务。宁德时代是动力电池“一哥”,这自然没有争议,但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的市场占有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据统计,1-6月宁德时代的市占率为43.05%,而在去年同期市占率为46.38%。对比来看,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的市占率下滑了3.33个百分点。
至于为何市占率会下滑,一方面自然是竞争对手在追赶,排在第二和第三名的比亚迪和中航创新,今年上半年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3.55%和6.52%。另一方面,磷酸铁锂电池需求持续增长也对主攻三元锂电池的宁德时代形成巨大的冲击,据统计,上半年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猛升73%至 244GWh,而三元电池则下降10.8%至55.5GWh。目前铁锂电池和三元电池市占率约为8:2的格局,而在去年同期还是7:3。
为何磷酸铁锂电池的需求会持续增长?这还要从内卷加剧的市场环境说起。上面的内容中提到,上半年整个汽车制造业的利润率已下滑至4.8%,在利润率极低的情况下,车企为了保利润自然会选择价格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实际上,宁德时代也感受到了三元电池需求下滑的压力,从动力电池系统业务的毛利率来看,今年上半年该项业务的毛利率为22.41%,而在去年同期毛利率为26.9%,这背后或许是宁德时代进行了降价操作。
对于宁德时代来说,磷酸铁锂电池需求上升、三元电池需求下滑的市场格局是极其不利的,毕竟即便宁德时代选择降价保市场,但磷酸铁锂电池在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三元电池的价格不太可能比磷酸铁锂电池低。从这个角度来看,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业务压力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