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突然拒绝出席金砖峰会,转身向特朗普示好,这场外交“变脸”引发外界广泛猜测:印度是否在向美国妥协?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战略算计?
环球时报消息称,9月8日,巴西主持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线上峰会如期召开,中国、俄罗斯、巴西三国领导人均以视频方式出席并发表讲话,唯独印度总理莫迪未露面,改由外长苏杰生代为参加。
这一缺席行为迅速引发国际舆论关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莫迪方面未给出任何官方解释,既不提时间冲突,也未提及健康因素。
这场峰会是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背景下召开的——特朗普政府对多个新兴经济体发起贸易战,巴西、印度等国商品被加征最高50%的关税,南非也未能幸免。
这一系列动作被广泛视为美国单边主义政策的延续,严重冲击以世贸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
而金砖国家此时举行峰会,正是希望共同商讨应对之策,协调立场、抵御经济霸凌。也正因如此,莫迪的缺席显得格外突兀。
从表面上看,印度似乎是被美国的压力“吓退”了。
早在八月,美国商务部长就曾公开表态,警告印度必须在“支持美元”和“承受高额关税”之间做出选择,甚至暗示其应考虑退出金砖机制。这类言论显然触动了新德里方面敏感的神经。
印度长期以来游走于美俄之间、平衡东西方关系,既想借美国之力提升军事与科技实力,又不愿放弃在金砖机制中的话语权。
但这种“两边通吃”的策略,在这次峰会中显然难以维系。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峰会前夕,美印之间的互动出现戏剧性变化。
特朗普一改先前对印度的批评态度,转而称赞莫迪是“伟大的领导人”,并表示美印仍保持“特殊关系”。
几乎在同一时间,被夸了的莫迪也在社交媒体上回应感谢,语气热络。随后,印度外交部放出消息,称两国正就关税问题进行密切磋商。
这一连串动作,被外界解读为美印关系出现缓和迹象,而莫迪的缺席,则可能是向华盛顿示好的姿态。
但问题在于,这种看似精明的手段,真能如印度所愿吗?
从金砖内部来看,印度的缺席削弱了合作的整体声势。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一直倡导金砖国家应团结应对单边主义,莫迪此举显然不利于凝聚共识。
更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峰会期间,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透露,金砖国家正在重新推动建立“独立于美元的支付平台”——这一倡议此前曾因印度反对而陷入停滞。
但如今俄方不惯着,直接明确表示将继续推进,并强调已获得多数成员支持。这意味着,中俄不惯着,大事照办不误,即便印度缺席,金砖机制仍在向去美元化的方向迈进,大事照办不误。
这对印度而言,几乎是最不愿看到的局面。印度货币卢比的国际化程度很低,绝大多数国际贸易仍依赖美元结算。
若金砖国家真的建立起非美元支付体系,印度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被动接受、可能转而依赖人民币等货币,要么被排除在机制之外。无论哪种,都与其“战略自主”的外交宗旨相悖。
而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印度虽然此次表现出配合态度,但美方未必就会因此放宽压力。
特朗普政府一贯以利益为导向,对印度的态度始终是“用而不信”。即便印度此次让步,美国仍可能继续在人权、市场准入、地区安全等议题上对印施压。
换句话说,印度的“退一步”未必换来“海阔天空”,反而可能陷入既失信于金砖伙伴、又未赢得美国信任的双输局面。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不仅是金砖机制中经济体量最大的成员,也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尽管双方存在边界争议与发展模式的竞争,但在维持多边贸易体系、抵抗美国经济霸凌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
印度如果一味倒向美国,短期内或许可缓解关税压力,但长远来看,将失去在金砖机制中的影响力,甚至错失与南方国家共同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历史机遇。
未来几个月的动向将非常值得观察。
印度即将担任2026年金砖轮值主席国,莫迪政府是否继续采取模糊策略,还是会重新校准外交重心,目前尚不明朗。而美国中期选举后的贸易政策走向,也将直接影响美印谈判的进程。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一个日益分化的国际环境中,印度再也无法永远维持“两边讨好”的状态——它终须做出选择。
而对中国来说,通过更坚定地推动金砖合作、扩大共同利益圈,不仅可以巩固自身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还能进一步瓦解美国试图构建的孤立阵营。一场峰会的缺席,可能只是一段序曲,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上一篇:中国驻以色列大使肖军正会见以色列国家安全部总司长恩格尔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