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北伐背后的战略考量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首次率军北伐曹魏,由此拉开了蜀汉北伐的序幕。在诸葛亮去世前,蜀汉共进行了七次北伐行动。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第四次主要是防御性质,蜀魏双方并未交战;第五次则只派出偏师,诸葛亮本人并未亲自领兵。
继诸葛亮之后,从公元238年开始,姜维接过了北伐的旗帜。到蜀汉灭亡时,姜维共主导了十一次北伐。令人惊讶的是,就在蜀汉灭亡的前一年,姜维仍在坚持北伐,但最终被魏国名将邓艾击败。实际上,姜维北伐遭遇的两次重大失利,都是败在邓艾手下。
蜀汉的困境与抉择
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实力最为雄厚,东吴次之,蜀汉最为弱小。按照常理,实力最弱的一方应该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坐观强敌相争。然而蜀汉却反其道而行,不断主动进攻最强的魏国。这背后究竟有何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诸葛亮北伐时期,东吴与魏国曾在石亭展开激战。后来孙权还试图联合辽东的公孙渊,计划对魏国形成夹击之势。在公元241年之前,孙权多次主动进攻魏国。但此后,吴魏之间的战事明显减少,仅在孙权去世时发生过东兴之战。可以说,诸葛亮的北伐与东吴的军事行动形成了战略配合,而姜维时期的北伐则几乎都是蜀汉单独行动。
以攻代守的战略考量
蜀汉的处境最为危险。如果不主动出击,魏国的实力只会越来越强,蜀汉将更加难以抵挡。夷陵之战后,蜀汉一度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所幸诸葛亮及时修复了与东吴的关系,重新确立了联盟。加上东吴意识到需要蜀汉牵制魏国,蜀汉才避免了被魏吴瓜分的命运。
然而即便如此,蜀汉的处境仍然十分危险。根本原因在于蜀汉地狭人稀,发展潜力有限。据史料记载,魏国在册人口约500万,东吴约250万,而蜀汉仅有100万。在当时经济重心仍在中原的情况下,占据中原的魏国恢复实力的速度远快于偏居西南的蜀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魏国控制的关中地区因汉末战乱而荒芜。如果蜀汉不主动出击,任由魏国安心发展,长安一带很快就会恢复生机,成为魏国进攻汉中的战略基地。因此,蜀汉的持续进攻,一方面是为了争取扩大疆域、增强实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牵制魏国发展,避免两国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这种以攻代守的战略,是蜀汉的选择。
内部矛盾的转移
纵观历史,当国家内部矛盾激化时,统治者往往会选择对外战争来转移矛盾。这一策略至今仍被许多政客使用。
蜀汉高层中,从刘备到诸葛亮,再到关羽、张飞等将领,几乎都是外来者,益州本土士族在政权中处于边缘地位。这种权力结构必然导致益州士族与外来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
在经济方面,蜀汉长期发行直百五铢钱,通过货币手段掠夺民间财富,包括益州士族的财产。这种经济盘剥进一步激化了内部矛盾。持续北伐不仅能够转移这些矛盾,还能以战时状态加强对益州的控制,压制本土士族的利益诉求。
利益集团的推动
蜀汉百万人口中竟有十万将士,这种军民比之高实属罕见。同时,通过直百五铢对民间的盘剥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可以说,整个蜀汉的国家机器都在为北伐服务,全国资源都向军队倾斜。
在这种情况下,军方将领获得了巨大利益,自然不愿意停止战争。因为一旦停止北伐,资源分配就会发生变化,他们的既得利益将受到损害。因此,蜀汉可能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北伐为名的利益集团,这与明末的辽东集团颇为相似。
诸葛亮时期的北伐,主要基于恢复汉室、以攻代守等战略考量。但到了姜维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没有东吴配合的情况下,蜀汉仍坚持频繁北伐,这很可能与利益集团的推动有关。姜维的最后一次北伐,就与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密切相关,连廖化都公开批评他不该强行出兵。
历史启示
诸葛亮制定的北伐战略本身并无不当,但时移世易。到姜维掌权时,三国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东吴不再积极配合伐魏,而蜀汉却依然坚持频繁北伐,导致最弱小的蜀汉与最强大的魏国持续消耗。这种战略失衡,最终加速了蜀汉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