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被誉为智慧的象征。民间流传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俗语,生动体现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不过,这种印象主要源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将诸葛亮神化了。实际上,正史记载中,他的智慧主要体现在军事发明和战略研究上:改进连弩、发明木牛流马、创制八阵图等,这些成就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下,诸葛亮立志辅佐刘备完成统一大业,恢复汉室江山。当时蜀汉要对抗强大的曹魏,最大的困难就是后勤补给问题。由于蜀地偏居西南,无论是领土面积、物产还是人才储备,都远不如占据中原的曹魏。在多次北伐中,诸葛亮屡屡因为粮草不济而被迫撤军。更棘手的是,曹魏方面有曹真、司马懿等名将坐镇,他们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任凭蜀军如何挑战都按兵不动,静待蜀军粮尽退兵。这使得诸葛亮纵有千般计谋也难以施展。
从三国实力对比来看,魏国最强,蜀国最弱。蜀国势单力孤,若要伐魏,必须联合东吴,形成夹击之势才有一线胜机。
作为弱势一方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何还要坚持北伐?对此,后世主要有两种解读。
第一种观点是以攻为守说。明代史学家王夫之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诸葛亮深知魏国不可能在短期内灭亡,后主刘禅也难以完成复兴汉室的大业。北伐看似进攻,实则是为了防守。通过主动出击,可以控制秦陇要地,为蜀汉建立战略缓冲地带。这样既能阻止魏军南下,又能为蜀汉争取发展时间。清代学者刘献廷也持相同看法,他将诸葛亮的策略比作下棋:只有保持攻势,才能掌握主动,否则只能坐以待毙。
第二种观点是蚕食扩张说。现代学者张大可、吴景山提出,诸葛亮北伐的真实意图是逐步蚕食魏国的凉州、雍州地区,扩大蜀汉版图,为日后进取中原打下基础。他们指出,以攻为守只能作为战术手段,而不适合作为长期国策。诸葛亮驻军汉中,采取的是稳扎稳打的进攻策略,先取陇右,再图发展。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依据。早在刘备时期,谋士法正就提出过夺取汉中后的三种策略:上策是消灭魏国,中策是蚕食雍凉,下策是固守要地。张大可等人的观点正是综合了法正的中上之策。
综合来看,第二种观点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诸葛亮的北伐虽然在军事上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确实加强了蜀汉的西部防线,为蜀汉政权延续国祚争取了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