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这场席卷全国的暴动给腐朽的清王朝带来了致命打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场起义爆发前后,清廷其实多次有机会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却因官员们的种种失职而错失良机。
第一次机会出现在起义酝酿阶段。1847年,拜上帝会创始人冯云山在广西紫荆山大冲村私塾教书时,当地乡绅王作新就发现了异常。这位秀才注意到冯云山在书房门口题写的暂借荆山栖彩凤,聊将紫水活蛟龙对联暗含反意。更令王作新震怒的是,冯云山后来竟带人捣毁了由他家族捐建的甘王庙和雷庙。王作新立即联络地方巡检司逮捕了冯云山及其同伴,准备押送县衙治罪。
然而戏剧性的是,拜上帝会通过贿赂手段,让桂平县令王烈和知府顾元凯不仅释放了冯云山,还派差役将其押解回籍。更讽刺的是,这两个差役反被冯云山说服,加入了拜上帝会。事后官府非但没有追究,反而斥责了报官的王作新。到1850年拜上帝会起事时,王作新全家不得不逃亡武宣,后来其子侄多人都在镇压太平军时战死。
第二次机会出现在金田团营前夕。当时广西巡抚郑祖琛已发现大批武装信徒聚集的异常情况,却因惧怕担责而隐瞒不报。两广总督徐广缙和军机大臣穆彰阿等重臣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任由事态恶化。这种官场上的推诿塞责,直接导致了金田起义的爆发。
起义初期,太平军实力其实相当薄弱。这支拖家带口的队伍能战之兵不过数千,本可轻易剿灭。但清军将领们各怀鬼胎,作战时畏首畏尾,多次在包围太平军后又让其逃脱。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永安围城战中,钦差大臣赛尚阿麾下的向荣和乌兰泰两位大将因战术分歧贻误战机——一个要铁壁合围,一个主张围师必阙。这种内耗让太平军得以突围,最终乌兰泰战死沙场,向荣也在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忧惧而亡。
纵观太平天国兴亡史,清廷并非没有剿灭起义的机会,而是败在了官僚体系的腐败无能上。从基层官吏的贪赃枉法,到封疆大吏的畏责避事,再到前线将领的互相掣肘,这一系列失职行为最终酿成了席卷半个中国的滔天巨祸。这段历史警示后人:一个腐败的官僚体系,往往比外敌更具破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