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消息在网络上传开:张雪峰,这位以“高考志愿填报”闻名的大V,在国内多个主流平台上突然“被消失”——账号被限制关注,部分内容下架。熟悉网络生态的朋友应该都能意识到,这种“全网同步动作”,基本上不会是某个平台单独的决定,而是更高层面的统一安排。
一时间,舆论哗然:为什么张雪峰会步“户子”的后尘?这背后究竟是平台的风控,还是个人言论踩中了红线?
一、张雪峰是谁?
在聊被封的原因之前,先得明白张雪峰的“江湖地位”。
也正因为如此,张雪峰被许多普通家庭的家长追捧,但也让他成为了体制与既得利益群体的“刺眼存在”。
二、被封的直接导火索:5000万捐款言论
这次事件的舆论核心,绕不开他在一次直播里说的那句话:
“统一战争枪声打响的那一天,老子先捐5000万过去!”
这句话很快被传播到外网,随后引发轩然大波。按理说,这是一种“爱国姿态”,但问题恰恰在于:
1. 这种场合下提到“战争”敏感词汇,本就可能被认为是“煽动”。
2. 他说得过于轻率,带着“炫耀式”的口吻,甚至夹杂脏话,和官方倡导的“和平统一”论调形成了微妙的冲突。
3. 更敏感的是,他还提到“本地网信办领导找我谈话”,并把这段“私下沟通”搬到台前,让领导很被动。
这种“情绪化表达 + 拖人下水”的行为,基本上等于把自己送到了风口浪尖。
三、“努力无用论”的争议
除了“5000万风波”,张雪峰长期以来的另一大争议,就是他屡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努力不如背景”。比如:
这些话虽然赤裸,但也正戳中现实。问题在于,当这种话由一个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大V反复说出,就可能被官方认定为“宣扬消极价值观”。
而今年网信办的“清朗行动”重点打击的内容之一,恰好就是“鼓吹努力无用论”。户子因“挑起对立”被封,张雪峰的言论也自然被归入此类。
四、财富、割韭菜与道德困境
张雪峰的“商业化”路径同样备受争议。
有人拿他和恒大许老板作比较:许家印捐了无数,但丝毫不影响他“坑了几百万业主”的事实。捐款是捐款,割韭菜是割韭菜,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五、“张雪峰现象”的社会反思
张雪峰之所以火,不是因为他“多么高明”,而是因为他戳中了两个社会痛点:
1. 教育焦虑:在千军万马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下,家长和学生渴望“捷径”,张雪峰的直白话语让他们觉得找到了“内部真相”。
2. 阶层固化焦虑:当他说“努力不如关系”时,很多普通人虽然心里不舒服,但又不得不承认确实如此。
然而,把社会现实说破和把现实煽动化,是两回事。
张雪峰显然没有拿捏好分寸。既想赚“教育焦虑的钱”,又想吃“爱国饭”,却没想到两边的风险都极高。
六、张雪峰和户子:不同的命运
对比来看:
结果就是:
七、结语:张雪峰的未来?
张雪峰这次账号全网被限,是否会彻底凉凉?
未必。
在中国的网络生态里,很多大V都有过“封禁—复出—再封—再复出”的循环。只要他手里握着庞大的家长市场资源,他的商业价值就不会消失。
但可以肯定的是:
张雪峰的遭遇,其实是一个典型的舆论与权力博弈的缩影:说真话的人未必安全,赚钱的人未必无忧,而夹在中间摇摆的人,往往最容易“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