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军事体系存在独特的双轨制结构,这种特殊体制的形成要追溯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目前伊朗的武装力量主要由两大系统组成:伊朗国防军负责传统国防事务,统管空军、海军等常规部队;而伊斯兰革命卫队则专注于国内安全事务,并掌握着导弹、无人机等非对称作战力量。
这两大军事系统在资源分配上存在严重失衡。以2023年军费为例,伊朗全年军费总额约100亿美元,其中国防军仅获得10-20亿美元拨款。这笔经费对于维持老旧的F-14战机等装备都显得捉襟见肘,更遑论采购新型装备。相比之下,革命卫队不仅享有政府拨款,还通过旗下企业涉足建筑、通信、能源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2025年伊朗军费激增至309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流向革命卫队,用于扩充导弹和无人机部队。国防军获得的拨款虽有所增加,但与其实际需求相比仍显不足。这种资源分配不均的根源在于伊朗的能源产业控制权。作为全球石油储量大国,伊朗本应拥有充足的国防采购资金,但革命卫队对国家石油公司的深度控制,使得大量石油收入未能用于国防现代化建设。
在国际军贸市场上,伊朗国防军面临诸多困境。由于资金短缺,他们不得不通过黑市采购战机零部件,F-14的涡轮叶片等关键部件不仅价格昂贵,质量也难以保证。相比之下,哈萨克斯坦等国通过天然气资源置换武器装备的模式更为灵活高效。中国在军贸领域经验丰富,曾向巴基斯坦出口歼-10CE战机,采用资源抵债的交易方式。但伊朗特殊的双轨制体系增加了交易风险,国防军即使有意采购先进战机,也常因资金和资源调配问题而受阻。
台湾前立委、军事评论员郭正亮在2025年6月的视频中特别提醒,对伊朗军售应采取现金交易方式。他指出伊朗面临外汇短缺、国际制裁等多重压力,国防军预算紧张可能导致付款困难。这番分析引发广泛讨论,特别是考虑到伊朗对歼-10CE战机表现出的采购意向。
伊朗空军现代化进程也面临挑战。虽然2023年就计划采购俄罗斯苏-35战机以替换老旧的F-14机队,但受俄乌冲突影响,交付进度严重滞后。直到2025年初才确认首批24-30架的订单,实际交付数量更少。这种状况促使伊朗将目光转向中国的歼-10CE战机。
在中东地区战略格局中,中国需要谨慎平衡各方关系。伊朗的军购需求虽然存在,但必须考虑与海湾国家的关系。2024年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贸易额达2880亿美元,这些因素都需要在军贸决策中加以权衡。郭正亮提出的现金交易建议,正是基于对伊朗特殊军事体制和地区形势的深入分析,为防范交易风险提供了务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