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卷中,有两个短命却影响深远的王朝格外引人注目——秦朝与隋朝。这两个朝代虽然都只延续了两代君主,却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最显著的共同点在于:都成功终结了中原大地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天下一统。可惜的是,这两个强盛的帝国都如昙花一现,令人扼腕叹息。
特别是隋炀帝在位期间,过度征调民力,大兴土木,导致民不聊生。其中三次远征高句丽的军事行动,更是让隋朝元气大伤,成为压垮这个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有趣的是,唐朝建立后,依然不惜代价地完成了隋朝未竟的事业——彻底消灭高句丽。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从地理格局来看,东亚大陆西高东低的地形特征,使得深入辽东的朝鲜半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纵观历史,无论是辽金崛起、后金兴盛,还是近代日本侵华战争,几乎都是从东北和朝鲜半岛发端的。更关键的是,与北方游牧民族不同,高句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政权,这种特性使其更容易建立稳定的统治体系。当时的高句丽正积极谋求地区霸权,不断侵扰邻国百济和新罗。如果不及时遏制其扩张势头,任其坐大,很可能会像明末的后金一样,成为隋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作为正统的中原王朝,隋唐时期周边小国大多选择归附称臣。然而野心勃勃的高句丽王却自恃实力,表面上对隋唐俯首称臣,实际上却屡屡藐视朝廷威严,对天子诏令阳奉阴违。更严重的是,当高句丽不顾唐朝反对,悍然入侵唐朝的藩属国新罗时,这就触碰了中原王朝的底线。在唐朝看来,保护藩属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铲除高句丽这个潜在隐患也是势在必行。
从历史渊源来看,高句丽占据的辽东地区,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传统疆域。隋唐作为大一统王朝,自然不能容忍这片故土长期被割据势力占据。高句丽的建国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隋唐时已进入全盛期。其势力范围从朝鲜半岛不断向辽东扩张,对中原王朝构成了实质性威胁。更令人警惕的是,高句丽坐拥数十万大军,其扩张野心昭然若揭。
从曹魏到隋朝,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从未停歇,甚至多次勾结草原民族进犯中原。隋朝时期,高句丽就曾暗中联络突厥,其用心不言而喻。到了唐朝初年,高句丽更是与突厥结成军事同盟。面对这样的局势,唐太宗在平定东突厥后,立即将战略重心转向高句丽。
客观地说,高句丽确实是一个实力不俗的政权,可惜它选错了对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国家屡屡挑衅中原王朝,虽然军力强盛,但与统一的中原王朝相比仍相形见绌。不过要彻底征服它也绝非易事,隋朝三次征讨均告失败,唐朝更是耗费了六十余年光阴,直到唐高宗时期才最终解决这个心腹大患。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地缘政治中的隐患必须及时消除,否则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