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有趣的话题:如果当年吴三桂没有投降清军,不打开山海关引清兵入关,历史会如何发展?
首先,老冯给出一个结论:无论吴三桂是否投降,清朝统治中国都是大概率的事情,只是早晚的问题。 为了理解这个结论,我们先回顾几个关键事实: 事实一:清兵已经动身入关 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多尔衮,并不是因为收到了吴三桂的求援信才决定入关的。相反,早在吴三桂写信之前,多尔衮就已经得知了北京城被攻破的消息。清军早已做好入关的准备。 具体时间表如下: - 1644年4月8日,清军从盛京(今沈阳)出发,准备绕道长城的薄弱处进入关内,计划攻占北京。 - 4月13日,李自成大军从北京出发,准备进攻山海关,清军大部已经行进到辽河一带,决定从蓟州、密云等地入关,直逼北京。 - 4月15日,吴三桂的求援信送到,清军决定改变路线,转向山海关。4月21日,清兵到达山海关外,李自成的军队正攻打吴三桂,局势变得紧张。 最终,吴三桂决定投降,和清兵联手击败了李自成的大军。 这个时间表告诉我们,无论吴三桂是否放行清军,清兵最终都会入关,只不过可能会选不同的路线。 事实二:清军曾多次突破长城 明朝末期,清军并非第一次突破长城。事实上,清军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已多次从长城的薄弱处入关。每次他们入关,主要是进行劫掠,而非攻占城市,直到1644年,时机才成熟,清军才决定彻底进军。 明朝最后的十几年,清军已经进入关内多次,抢劫了大量物资,甚至把许多百姓掳走做奴隶。而长城虽然在历史上是防御的象征,但由于年久失修,也曾多次被突破。 事实三:清军的入关是为了长期占领 不同于之前的劫掠,1644年春天,清军这次入关,是为了建立长期的统治。史料显示,清军准备在山海关以西选择一个坚固的城市驻守,为日后的扩展打下基础。 事实四:李自成的政权不稳定 李自成起义的口号是“闯王来了不纳粮”,但当他攻占北京后,无法兑现这一承诺,导致民众对他的支持减弱。李自成政权的组织能力很差,甚至在控制北京后,依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税收系统,面临巨大的财政困境。事实五:清朝政权更为成熟 相比之下,满清是一个已经成熟的政权,无论是管理能力、动员能力,还是税收、战斗力等方面,都远超李自成的起义军和南明政权。清朝的政策更加得当,因此无论是从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还是从稳定性来看,满清的统治更有保障。 事实六:吴三桂的选择 在李自成的军队逼近时,吴三桂已经无路可走。如果他没有选择投降清军,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他在山海关被李自成打败,甚至丧命。因此,无论如何,吴三桂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如果吴三桂不投降清军,中国的局势可能会变成四足鼎立:李自成、满清、张献忠、南明。然而,四个势力中,最强的还是满清,因此满清最终的胜利依然是大概率事件。 事实七:清军的战斗力无敌 清军的铁骑经过多年发展,吸收并改进了火器技术,成为当时东亚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无论是明军、蒙古军,还是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军队,清军几乎都能轻松击败。这种强大的战斗力使得清军在东亚的统治几乎没有对手。 结论 综合来看,满清的成功几乎是注定的。即便吴三桂不引清兵入关,清朝的入关和统治依然是大概率事件。因为清军的战斗力、组织能力和战术都远超其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