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反法同盟的溃败:拿破仑如何瓦解奥英联盟 1809年,奥地利联合英国和撒丁王国组成第五次反法同盟,试图遏制拿破仑的扩张。然而,这场联盟仅维持了六个月,便在拿破仑的军事打击下土崩瓦解。那么,这场战争究竟是如何发展的?
意大利战场的拉锯战 在意大利,奥地利将领约翰大公率军与拿破仑的继子欧仁·德·博阿尔内展开激战。4月,奥军在萨克利战役中成功击退法军的数次进攻,迫使欧仁退守维罗纳和阿迪杰河一带。然而,当约翰大公分兵支援其他战线时,欧仁抓住机会集结兵力,扭转了局势。尽管奥军在4月30日的卡尔迪罗战役中获胜,但面对法军的增援和战术调整,约翰大公被迫撤退。 5月8日,法军在皮亚韦河战役中击败奥军,彻底将约翰大公逐出意大利。随后,拿破仑派遣麦克唐纳将军追击奥军残部,并最终在维也纳与主力部队会合。 与此同时,在达尔马提亚地区,法军将领马尔蒙在欧仁的指挥下,与奥地利将军斯托伊奇维奇的部队交锋。4月30日,马尔蒙试图在山区发动反攻,但被奥军击退。然而,法军在5月的后续攻势中接连取胜,最终成功与拿破仑的主力会师。 英国远征荷兰的失败 1809年7月,英国为减轻奥地利的压力并削弱法国海军,发动了瓦尔赫伦战役。英军计划在荷兰的瓦尔赫伦岛登陆,随后向西舍尔特河推进,威胁法国海军基地安特卫普。然而,由于皇家海军的巡逻暴露了意图,法军提前加强了防御。 英国指挥官查塔姆伯爵率领3.9万大军(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最大规模的远征军)于7月30日登陆,但由于船只不足,未能有效控制关键据点。英军推进缓慢,直到8月中旬才攻下弗利辛恩(法拉盛),而此时部队已因“瓦尔赫伦热”(疟疾与斑疹伤寒的混合疾病)损失4000人,远超战斗伤亡(仅106人阵亡)。 8月24日,查塔姆认为部队已严重减员,且安特卫普防御坚固,最终决定撤退。9月7日,英军开始撤离,12月9日才完全撤出。这场惨败直接导致英国首相波特兰公爵下台,由斯宾塞·珀西瓦尔接任。 奥地利在华沙公国的短暂胜利 奥地利曾短暂攻入华沙公国,4月19日在拉申战役中击败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并于4月23日占领华沙(直至6月1日)。然而,奥军的后续攻势陷入僵局,且受到俄军的牵制。尽管俄国名义上是法国的盟友,但俄军指挥官戈利岑故意拖延行动,避免与奥军正面冲突。 5月,一封俄军将领戈尔恰科夫向奥军示好的信件被波兰人截获并呈交拿破仑,导致戈尔恰科夫被撤职。最终,俄奥双方仅发生小规模冲突,而《美泉宫条约》签订后,俄国获得了加利西亚的塔尔诺波尔地区。 法国海军的困境 自特拉法加海战惨败后,法国海军主力被英国封锁在比斯开湾。1809年初,法军试图突破封锁,支援加勒比殖民地,但2月的一场风暴打乱了计划。3月,英军发动火船袭击,导致多艘法舰搁浅。尽管法军未被全歼,但此战进一步削弱了法国海军,使英国得以在1810年攻占瓜德罗普岛。 各地起义与镇压 1809年4月,约翰大公在威尼托煽动反法起义,当地民众(包括许多逃犯)占领政府建筑,销毁征税和征兵记录。尽管奥军撤离后起义仍在蔓延,但拿破仑调集4000名那不勒斯军队镇压,处决了150名叛乱者。 在蒂罗尔,安德烈亚斯·霍费尔领导的反巴伐利亚起义一度成功,但最终被法意联军镇压,霍费尔于1810年被处决。此外,斯洛文尼亚的戈特谢尔人起义也被迅速扑灭。 《美泉宫条约》与战后影响 1809年10月14日,奥地利战败后签署《美泉宫条约》,割让卡林西亚、卡尼奥拉等领土,失去300万人口,并支付巨额赔款。拿破仑为巩固联盟,迎娶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丝,但这一联姻未能阻止奥地利在1813年再次反法。 这场战争暴露了法军战术退步、新兵素质下降等问题,也激发了德意志地区的民族主义情绪。1813年,反法起义再度爆发,为拿破仑的最终失败埋下伏笔。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消耗战时代的到来,而不再依赖一两次决战决定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