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4日,纽约的中欧领导人会面成了全球地缘政治舞台的焦点。香港《南华早报》次日的报道揭开了这场会面的特殊背景——就在特朗普嘲讽气候变化是“绿色骗局”的第二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用远超以往的温和语气,与中方承诺携手应对全球挑战。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一幕发生在美国反复施压欧盟对中印加征100%关税的敏感时刻,冯德莱恩此前在接受比利时《晚报》采访时那句“欧盟会自主作出决定”,已然道出了布鲁塞尔的真实态度。
特朗普政府的算盘打得响亮,想通过制裁中印切断俄罗斯能源收入,却把所有代价都抛给欧洲。可冯德莱恩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个要求纯属烫手山芋。孟加拉国《weeklyblitz》的分析一语中的,对欧盟而言,核心问题从来不是要不要对抗俄罗斯,而是要在多大程度上毁掉与亚洲两个最大经济体的关系。欧盟每年向美国出口超5000亿欧元商品,数以百万计的就业与之挂钩,冯德莱恩直言绝不会拿公民生计冒险,这种现实考量下,怎么可能再主动挑起与中印的贸易战?
冯德莱恩的“软下来”绝非突然转向,而是欧盟战略困境下的必然选择。就在会面前不久,她还在推动第19轮对俄制裁,甚至把矛头对准中国公司,可这种强硬很快撞上了现实的南墙。今年7月第18轮制裁中,欧盟刚以“莫须有”罪名列单两家中国金融机构,中方立刻反制,禁止境内组织与欧盟两家银行交易,商务部明确警告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中欧合作。没有法律依据,缺乏政治意愿,特朗普的要求本就不切实际,欧盟要是真敢跟进,只会引火烧身。
气候合作的刚需成了欧盟无法绕开的死穴。冯德莱恩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赞赏中国履行《巴黎协定》的承诺,欢迎中方在碳定价领域的举措,这番表态背后藏着欧洲的能源焦虑。英国《卫报》的专栏文章戳破了真相:没有中国绿色技术,欧盟根本无法推进能源转型、实现气候目标。特朗普可以把气候变化当“骗局”,但欧盟不行,其能源转型时间表早已写进法律,失去中国这个合作伙伴,所谓的气候目标不过是空中楼阁。
乌克兰议题的转向更暴露了欧盟的底气不足。冯德莱恩用“请求”的口吻,希望中方推动俄罗斯回到谈判桌前。布鲁塞尔媒体“Eunews”的解读很直接:她清楚中国拥有欧洲不具备的对俄影响力。这种姿态转变不是心慈手软,而是欧盟终于意识到,没有中国参与,乌克兰危机的和平解决方案无从谈起。冯德莱恩甚至认同“中欧有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利益”,这与其说是共识,不如说是对现实的妥协。
美欧之间日益加深的裂痕,让欧盟不敢再盲从华盛顿。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上对着欧洲领导人喊出“你们的国家正在走向毁灭”,还逼迫欧盟牺牲与中印的关系,这种把欧洲当附属的态度彻底激怒了布鲁塞尔。冯德莱恩明确拒绝关税施压要求,本质上是欧盟维护战略自主的宣言。《卫报》的追问直击要害:失去一个超级大国盟友后,欧盟真能承受被中美两个大国夹击的后果?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中方的务实举措也给了欧盟台阶。联合国大会期间,中方宣布在世贸组织谈判中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欧盟贸易发言人奥洛夫·吉尔立刻表示欢迎。这种双向释放的善意,让冯德莱恩看到了管控分歧的可能。她在会面中既传达了对市场准入等问题的关切,又赞赏中方“相互理解的精神”,这种平衡术恰恰说明,欧盟不想在对华问题上一条道走到黑。
冯德莱恩的选择,本质上是欧盟在碎片化格局中的生存智慧。一边是美国的无理施压,一边是中印的战略价值;一边是短期制裁压力,一边是长期发展需求,欧盟的天平早已倾斜。从拒绝关税要求到温和对华表态,这不是投降,而是认清现实后的务实调整。毕竟在能源转型、乌克兰危机、全球贸易秩序等一系列议题上,中国的角色无可替代。
特朗普或许还在做着操控欧洲的美梦,但冯德莱恩已经用行动划出了红线。欧盟不是美国的附庸,更不会为他人火中取栗。这场“稳住中国”的选择,既是对美国霸权的无声反抗,也是欧盟为自身战略自主下的一步关键棋。未来的地缘舞台上,布鲁塞尔与北京的互动,恐怕会比华盛顿预想的要灵活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