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陈蓝燕
9月28日,在福建三明市建宁县,一场主题为“三明市推进中国稻种基地高质量发展”的会议“含智量”颇高。
这个坐拥“中国稻种基地核心区”“全国最大县级种子生产基地”双重“身份”的山区县,当天迎来了特殊的“智力军团”:13位院士专家正式成为三明市现代种业产业链特聘专家团成员,只为把精密的实验室“搬”进稻田地头,破解种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难题。
会议现场为院士专家颁发聘任证书。人民网记者 陈蓝燕摄
为何13位院士专家会被吸引到这个山区县?为何要把精密的“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为何一批又一批高端智库愿不远万里,接连在此扎根?
一连串问题的答案,藏在三明市为人才与产业搭建的“桥梁”中。
群山环抱的三明,曾是典型的“人才洼地”:产业基础薄弱、大院大所稀缺。当传统工业亟待转型、特色产业寻求突破时,“缺智力、少技术”成了最大瓶颈。
“不是不想引才,是引不进、留不住。”三明一位企业负责人回忆,此前曾尝试引进科研团队,但因本地缺乏实验平台、产业链配套不足,最终合作不了了之。
这样的困境,羁绊着三明寻求高质量发展的“脚步”。
面对难题,三明没有“等靠要”,而是以政策为“钥匙”率先破局。2023年,福建全省首个专门针对柔性引才的市级政策——《三明市柔性引才实施办法(试行)》出台,直接打破户籍、社保、人事关系的“条条框框”:经认定的柔性人才,不仅能拿工薪补助、短期服务补贴,还能和全职人才一样用平台、搞合作。
紧接着,一系列创新举措接连落地:“人才消费券”让院士专家可凭消费券来明旅居办公,在绿水青山间对接产业;“人才飞地”让企业在外地建研发机构,最高能拿100万元建设奖励,科研成果回明转化还能再获50万元激励……
谢华安(右)正与专家们查看稻穗生长情况。李政频摄
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三明对人才的“向心力”越来越足,一次次产才融合的化学反应,催生出产业向“新”发展的“果实”。
9月的建宁,秋阳洒在连片的稻田上,稻穗沉甸甸地“弯下腰”。院士专家们蹲在田埂上观察稻穗长势,随后边拿起仪器记录数据,边和农户交流制种难题——这一幕,正是人才与产业共生共荣的写照。
“稻田就是最好的实验室,这里的需求最真实,成果也最有价值。”钱前院士的这句话,道出了现场院士专家们的心声。
产业链特聘专家团的模式,让有组织的科研成为可能,推动了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13位院士专家扎根建宁,不仅是院士专家“向下走”,产业需求“向上引”,更是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院士们因何而来,可从三重维度一窥究竟。
三明的“布局”,是院士专家扎根的第一重理由。
以建宁为例,作为中国稻种基地核心区、全国最大县级种子生产基地,这里的水稻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5万亩以上,年产量超3.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以上。换句话说,全国每10斤水稻种子里,就有1斤来自建宁。但这片“种业沃土”也有烦恼:前沿育种技术如何更快落地?制种过程中的痛点如何精准破解?
这些产业发展的“急难愁盼”,正是高端智力的用武之地。把“实验室”搬到稻田,才能让技术突破直接对接生产需求,让稻浪里长出“科技新芽”。
工人正在处理收割下来的稻种。人民网记者 陈蓝燕摄
近年来,三明深入实施“三明麒麟山人才引育计划”,按照“一产业一院士一团队”模式常态化遴选智库专家,为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攻关、战略规划、人才培育的全链条服务。对现代种业而言,13位院士专家的加入,不仅是解决当下难题,更是为未来布局。正如三明市市长陈岳峰在会上所期冀的,“从育种技术突破到产业链升级,从本土人才培育到种业品牌打造,这份智力护航将推动建宁从种子大县向种业强县跨越,让革命老区的种业动能更足。”
三明的“模式”,是院士专家信任的第二重支撑。
早在5个月前,百余公里外的清流县就已验证了“专家团+产业”的成功模式。作为全省首批4个试点之一,福建省氟新材料产业链特聘专家团在清流“扎下根”:不搞“走马观花”式的调研,而是钻进车间厂房为企业把脉;25批100人次专家带着技术、资源上门,6批23人次本土企业代表走进高校对接需求,28项企业难题被一一记录、破解。更关键的是,“1个专家团+1个协同创新中心+N个中试/实验室平台”的联动模式,实现了从“引智”到“留智”再到“生智”的良性循环。
这份在清流诞生的试点经验,让建宁的种业引智有了可复制、可落地的样本,也让院士专家看到了“智力变现”的清晰路径。 正如谢华安所言:“三明以建宁为试点,用柔性引才的方式聚集志同道合的专家,组建特聘团专家团和智库,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人才政策的深入,让三明更懂得“平台是引才的桥,产业是留才的根”。通过持续办好“揭榜挂帅”赶集日,三明直接把“产业难题”变成“引才项目”:永安市借活动牵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贾力,建成全省首家金线莲产业院士工作站;鼎劦新材料与明溪旻和药业合作,落地生物发酵特种尼龙项目……截至目前,这场“以需引才”的活动已征集项目2300余个,106个项目成功揭榜,带动投资超2亿元,100余名专家带着技术扎根产业一线。
丰收时节,机器正在收割稻种。人民网记者 陈蓝燕摄
三明的“诚意”,是院士专家安心的第三重保障。
要让专家“拎包即驻”,让技术种子“落地成林”,离不开实打实的政策支撑。三明早已备好“礼包”:探索建立生态办公区,为专家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发放来明休(度)假人才消费券,解决生活需求;提供“三明麒麟山英才卡”金卡服务,覆盖医疗、交通等便捷保障。不仅如此,当地明确对组织“双招双引”智库活动的主体予以补助,而专家团队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按“一事一议”给予专项奖励。
“十四五”期间,三明全市人才总量新增12万人、增长40%,新增认定省级、市级人才超3万人;推动高层次人才(团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147家跃升至318家;科技创新平台汇聚研发人才380余名、研发团队25个,实现转化成果63项,撬动新增产值11亿元。
这些数据背后,是飞地实验室不灭的灯火,是车间里专家与工人探讨技术的场景,是田埂间院士指导育种的身影。“自打谢华安院士团队来了,我们敢用智能育秧设备,还学会了新品种培育。”当地种粮大户的一句话,道出了人才与产业的“化学反应”。
沙溪河畔,青山映着飞地研发中心的玻璃幕墙,稻浪裹着院士工作站的试验田,柔性引才的“乘数效应”正让三明从“借智发展”走向“才产共生”。
这座山城的未来,正沿着“人才聚、产业兴”的路径,一路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