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则关于九三阅兵礼宾车来源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据报道,今年九三阅兵中迎接外宾的礼宾车,并非由官方统一采购,而是从山东、河南、河北等全国各地红旗车友手中征集而来。随着任务完成,车辆陆续归还,不少车主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收到的感谢信,引发众多网友的点赞。
其实,除了礼宾车是“借”的,庆典现场放飞的八万羽和平鸽,同样来自北京三千多个普通家庭。有人或许会问,如此高规格的国家仪式,难道还缺几辆车、几只鸽子吗?
事实上,“借”当然不是因为国家缺什么,而是一种理念的选择。理解“借”的深意,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过紧日子的精神内核,以及“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宗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强调党政机关要过紧日子,先后提出坚持过紧日子、习惯过紧日子,今年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以来,“带头过紧日子”更日益成为党政机关的行动自觉。
在前期纪念活动总体安排中,党中央就明确要求,各项纪念活动要防止形式主义,力戒铺张浪费,确保既隆重热烈又务实简朴。“借车”“借鸽”的实践,正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过紧日子要求的生动践行。
盛大庆典的庄重感,从不需要用奢华排场来堆砌。用“借”的方式整合民间资源,其意义远超经济层面的精打细算。它立起过紧日子的“风向标”,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过“紧日子”不是让党政机关束手束脚、无所作为,更不是减效能、降低标准,而是坚决摒弃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工作方法,实现节约与效能的双赢。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不专门采购新车,借老百姓的车一样能圆满完成任务,省下来的财政资金,可以投入到教育、医疗、社保等更关键的民生领域。真正的好日子,就是这样精打细算“省”出来、“干”出来的。
更重要的是,“有借有还”的互动,还提升了民众的参与度,使宏大的国家叙事融入鲜活的个人体验。
一位红旗车主在收到感谢信后感动地说:“虽然我不是军人,但是国之大事,我们一定召之必应,召之必达!”另一位车主也感慨:“作为普通车主,能参与其中,真的是莫大的荣幸与自豪。”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胜过任何空洞的家国情怀说教。“我与祖国共成长”的家国一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往往就诞生于这样最真切的情感体验之中。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一辆辆民间征集的礼宾车、一只只百姓喂养的和平鸽,诠释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凝聚力,它们向世界展示的,是一条始终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不断激发人民群众主体性和活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借”不是将就,而是智慧;不是降低标准,而是责任担当。它背后是对资源的高效利用,更是对民众主体地位的尊重。以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让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融入国家发展的脉动,这样的中国故事,才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大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