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后期,以普鲁士为主导的势力统一了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帝国。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对殖民地也有了渴求。但问题是,那时候整个地球差不多已经被其他欧洲列强瓜分完毕。所以,德意志帝国把目光对准了东方。
西元1894年,清朝和日本爆发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了。同时,英法等西方列强也声称这是“第二次发现中国”,于是列强纷纷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比如德国人占领了胶州湾和青岛,把山东视为势力范围——所谓势力范围,不过是殖民地的前奏而已。
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意志帝国主动提出要把青岛还给中华民国。但是被民国方面拒绝,那么,为什么民国方面拒绝德意志帝国的这个主张?
1、德国的主张
中华民国三年(西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德意志帝国是同盟国里面的主力,甚至堪称最能打的一个存在:同盟国的三大主要国家: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这三者里面,真正有实力的也就是德意志帝国自己。而同盟国阵营的三大主要国家:大英帝国、法国和沙皇俄国。所以,德意志帝国面对这样的对手,意味着两线开战,因此德意志帝国的军事压力很大。
德意志帝国高层很清楚,单靠德国自己对战这么多对手肯定不现实,所以德国需要找帮手。而当时,中华民国和德国的渊源颇深,于是德国人派人联系中华民国,表示愿意把山东归还给中华民国。不过,德国方面希望中华民国能支付给德国一笔赞助款,用于德国的军事建设。
而民国方面选择拒绝。
2、所图甚大
其实,民国的拒绝是对的。因为德意志帝国此时所图甚大。
首先,德意志帝国之所以选择拉拢中华民国,而非日本,原因也很直接:因为当时的民国是北洋军阀集团当家。北洋军阀里面不少巨头——比如段祺瑞,就曾留学德国。德国认为这些都是德国在中国的人脉。所以德国方面认为如果能拉拢段祺瑞这些民国大佬策动民国响应德意志帝国的希望很大。
与此同时,当时清朝刚刚灭亡三年,逊清朝廷还在,而且逊清朝廷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存在。有说法认为,当时德国皇帝和逊清朝廷的支持者有过密谋:那就是在必要的时候,德意志帝国考虑拥护逊清的宣统帝复辟,然后复辟后的清朝站队德意志帝国。总之,德意志帝国对中国的这个巨大变量十分重视。
不过,当时的民国高官,普遍不看好德意志帝国——哪怕后来黎元洪和段祺瑞爆发府院之争的时候,黎元洪和段祺瑞也都认为中华民国不应该和德意志帝国搞到一起——段祺瑞主张对德国宣战,而黎元洪更多侧重拖延。所以现在网上有说法认为,北洋军阀集团虽然是兵痞当家,但是外交这块还真是相对理性。
其次,德国把青岛还给民国,民国支付给德国一笔钱,这等于让德国空手套白狼。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民国变相宣告中国站队德国,这必然引起英法等国的仇视,对当时的民国十分不利——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如果德国战败了,民国也很可能被英法美视为战败国,到时候估计会更惨。
第三,按照德国的想法,如果能通过归还青岛拉拢民国站队,或者复辟清朝,那么,到时候可以撺掇民国方面或者复辟后的清朝出兵西伯利亚,进攻沙俄的远东地区,为德意志帝国减轻军事压力。
所以我说,德意志帝国的这个主张,所图甚大。
3、结局
民国的高层识破了德国的图谋——当然,这种空头支票,俄国人也开过。比如俄国内战期间,苏俄曾承诺把外东北还给中国。但前提是中华民国需要承认苏俄,并且进攻实际控制外东北的白俄。
所以,对于这种并无实质性好处,反倒是后患无穷的空头支票,中华民国方面选择拒绝。
当然,青岛的收回,已经是1920年代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