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的那场辩论,可以说是一场针锋相对的交锋。美国一向喜欢炒作所谓的“中国核威胁”,那次在阿拉伯电视台的《观点交锋》节目中,美国前白宫外交官艾略特·艾布拉姆斯就企图借“中美核政策”话题给中国专家设陷阱。没想到,中国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一句有力的反驳,瞬间让对方气势全无。
时间是4月16日,舞台是电视直播。艾布拉姆斯惯常在国际媒体上渲染“中国核扩张威胁亚太安全”,然而高志凯并不慌乱,他当场指出:美国拥有3700多枚核弹头,还在日本、韩国等地部署战术核武器,却反过来指责中国,这难道不是典型的“双重标准”吗?
他进一步强调,美国军费高达8000多亿美元,是全球第一,几十年来发动过无数战争,从伊拉克到阿富汗,留下的都是烂摊子。而中国核武器的存在完全是防御性质,自1964年首次核试验起,中国就承诺“永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一点在2023年国防白皮书里写得清清楚楚:中国核弹头数量大约600枚,维持在最低水平,只为守护国家安全。
当艾布拉姆斯展示所谓的“卫星图”,声称中国导弹部署构成威胁时,高志凯毫不慌乱,用事实还击:美国B-52轰炸机当年在越南投放橙剂,造成严重生态灾难,如今却还有脸来指责别人?中国派出医疗队奔赴非洲抗击埃博拉,救死扶伤,哪像有些国家只会动辄挥舞大棒?
在辩论中,高志凯态度坚定:“如果有人妄想用核武器摧毁中国,那么他自己也必将被彻底毁灭。”这并不是恫吓,而是基于“相互确保摧毁”的现实逻辑。中国核战略始终以防御为核心,从不搞先发制人。
节目的播出引起了巨大反响。推特上12万条评论中,许多网友称赞中国的立场体现了真正的大国风范。面对无法反驳的事实,艾布拉姆斯只能转而抹黑中国“窃取专利”。对此,高志凯直截了当地回应:中国专利申请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在AI和5G等领域走在前列,哪来的“偷”?这一番回应彻底戳穿了美方的“双标”话术。
中国的底气来自实力与历史。几十年来,中国核力量逐步从液体燃料转向固体燃料,提高了安全性与应对能力,但规模始终控制在防御范围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搞“核共享”,在欧洲部署B61核弹,还在澳大利亚推进核潜艇合作。
面对美国的经济施压与科技打压,高志凯也毫不客气:“做生意可以,但拿枪顶着脑袋来谈,没人会答应。”中国已是140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市场向世界敞开,但国家安全底线绝不容触碰。
他还提到南海问题。美国重启在菲律宾的基地,明显意在遏制中国。相比之下,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从不主动挑衅。高志凯用事实和逻辑,让全世界看到美国指责的不合理之处。
回顾历史,中国的核政策一以贯之。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七次发出核威胁,中国志愿军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仍毅然参战,用常规力量捍卫了国家安全。这奠定了中国“核武器只用于防御”的战略基调。
而美国则不同。二战后便确立“先发制人”战略,冷战时期不断扩展核部署。从广岛长崎到全球各地,美军的行动给世界留下了无数阴影。相比之下,中国1964年在罗布泊的核试验,不是为了称霸,而是为了自卫。
辩论的意义不仅在于驳倒对手,更在于让外界看到:中国的立场始终是和平发展的道路。无论是在非洲派出医疗队援助,还是在联合国推动“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条约,中国都用行动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辩论播出后,西方多家媒体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用事实和历史数据击碎了所谓“核威胁论”。随后,中国外交部重申防御性核政策,在国际核谈判中,中国的倡议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
可以说,这场辩论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它展现了中国崛起背后的深厚底气与文明智慧。真正的安全,不是依赖核讹诈,而是让对手明白发动战争的代价大到无人敢尝试。中国的声音,正在越来越响亮地传遍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