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中、美、朝三方终于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重新划定了朝鲜半岛南北的分界线。这份协议标志着朝鲜战争在实质上结束。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和平协议,因为韩国拒绝在文件上签字。这意味着韩国并未承认停战状态,随时可能像1950年那样突然发动袭击。
韩国的态度让美国非常恼火。在中国志愿军发起“金城战役”时,美国基本袖手旁观,没有积极参战,结果韩国军队被志愿军打得节节败退。虽然韩国因此不再叫嚣,但始终拒绝签署停战协议。由于韩国不签字,中国志愿军不能完全撤军,一部分留在朝鲜帮助重建和保卫三八线。同时,美国也不敢完全撤出,只能继续投入巨额资金维持驻日美军。
对于美国来说,朝鲜战争并没有带来实际利益。美国在两年多的战争中花费了高达830亿美元,而当时美国的GDP仅为3900亿美元,这几乎动摇了国家的经济根基,因此美国迫切希望结束战争。从大国博弈的角度看,这场战争更像是苏联推动美国跳入的“泥潭”。美国担心,如果坐视朝鲜统一半岛,日本会被社会主义阵营同化,美国也可能被挤出亚太地区。因此,美国不得不出兵。
苏联虽是幕后推手,却也不是稳操胜券的赢家。当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后,苏联已处于被动,既不敢直接与美国交战,只能扶持中国出兵打“抗美援朝”这场代理人战争。而中国参战并非单纯受苏联驱使,而是出于三方面考虑。
首先是民族地位。新中国刚成立,亟需通过实际战斗赢得国际尊重。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交手,是展现民族意志和凝聚力的重要机会。
其次是国家安全。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代表美国中西部财团,主张扩大亚太影响。如果他们占领整个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将面临直接威胁。
第三是国家发展。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急需外援。毛泽东判断,如果帮助社会主义阵营赢得战争,中国将获得苏联及整个阵营的更多支持。
毛主席曾说:“如果当时不敢迎战,美国随时可能侵略东北或台湾,新中国将再次陷入战火;而打了这一仗,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再受人欺负。”他还强调:“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极为重要。
志愿军参战后,苏联对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中国缺乏的火炮、战机、坦克、运输机等重型装备,苏联以极低价格提供。在陆军装备上,苏联以半价供应了64个师的装备;空军方面同样给予了23个师的装备,使新中国的空军从百余架飞机迅速增至上千架。美国参谋部感叹:“中国几乎一夜之间成为空军大国。”此外,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数十万件轻武器、上万门火炮、数千辆装甲车辆和大量军工技术设备。这些援助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的军事和工业发展。
然而,美国在朝鲜战场付出的成本更高。补给线漫长、费用巨大,因此美国开始考虑在东亚本地生产军需物资。按理说,应选择韩国作为生产地,但韩国工业基础薄弱,几乎没有能力承担。相反,日本虽然战败,但仍保留着雄厚的工业基础,美国驻军也能控制局势,因此美国将大批战争订单交给日本。
这一举措对日本而言是“救命稻草”。战败后的日本经济崩溃,粮食短缺严重,约有一千万人面临饥饿。美国的战争订单让日本停摆的工厂重新运转,工矿业在短短半年内增长60%,解决了数十万就业岗位。到1953年,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开支增至每年8亿美元,日本借机进口先进设备,大力发展工业。日本的出口贸易从1950年到1951年竟增长了270%,电力产量连续三年翻倍,军工生产也逐渐解禁。
美国在朝鲜战争期间给日本的订单总额达到600亿美元,远超对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日本经济因此迅速恢复,重新崛起,但代价是丧失军事主权,成为美国的附庸。
战争结束后,中国同样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苏联继续向中国提供援助,“156项建设工程”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中国凭借在战场上赢得的威望和自立姿态,获得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广泛支持。
从结果来看,朝鲜战争最大的两个赢家是中国和日本。中国赢得了民族尊严和主权独立,并加速了工业化进程;而日本在经济上实现复苏,却在国家主权上受制于美国,失去了独立发展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