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最近公开展示了一项重要进展:在国产071型综合登陆舰“四明山号”(986舰)上,成功安装了“燎原?1”舰载激光武器系统。这一做法让外界惊讶——为什么不是技术更先进的055型驱逐舰先行,而是体型更大的071登陆舰率先配备?关键在于战略需要与平台匹配度两者的契合。
首先说为什么选择登陆舰。现代两栖作战中,登陆舰通常要在近岸或滩头区域执行任务,位置暴露、机动受限,容易成为对方优先打击目标。它们常常要面对无人机群、反舰导弹以及高速突防目标的饱和攻击。即便有护卫舰护航,登陆舰自身的末段防御仍是薄弱环节。把激光武器装上去,能在最危险的近程把威胁压制在可控范围内,把“最后一公里”的防护能力补上,与远程的红旗?9C、中程的红旗?16C等形成纵深防御,显著提高舰艇在战区的生存能力。
另一个现实原因是平台条件。071型排水量大、内部空间宽敞,能为高功率激光器、冷却与供电设备提供空间和能量保障。公开资料显示,“燎原?1”被安置在前甲板76毫米主炮后方、驾驶台前下方的台座上,采用可开启的半球罩设计——平时罩住设备以防盐雾与海浪侵蚀,实战时开启以释放激光。这种安装不会像在体型紧凑的055上那样,需要对舰体结构和现有系统做大幅改动。
再看“燎原?1”本身的特点。该系统在公开露面后引起广泛关注,主要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高功率与较远作用距离,使其适合对抗小型高速目标和无人机群;二是高精度和强毁伤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来袭导弹或无人机的关键部位施加致命破坏或致盲;三是拦截成本低,依靠舰上电力供能,相比消耗型导弹具备“弹药”上的持续作战优势;四是支持硬杀伤与软杀伤两种作战模式,可熔毁目标或以强光干扰其光电传感器与制导系统;五是配备自适应光学等抗天气干扰技术,增强在复杂海况和能见度不佳时的作战稳定性。
从战略角度看,这次改装具有多重意义。短期内,它直接提升了登陆舰在近海作战环境下的防护能力,减少被饱和攻击压制的风险;中长期则为中国海军积累了激光武器在舰载环境下的安装、供能、冷却与战术运用经验。这些实战化数据和经验,对后续在更多舰型上推广同类系统至关重要。
目前中国海军共有多艘071型登陆舰部署在不同战区,具备改装“燎原?1”的潜力。这意味着未来可能在更多登陆舰上看到类似配置,从而形成对两栖力量的更好保护。相比之下,像055号这样的先进驱逐舰虽然战力更强,但其紧凑的舰体布局和现有武器系统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改造方案,短期内难以大规模铺开。
总之,把激光武器先装在071登陆舰上,是技术适配和战术需求共同驱动的选择。它既解决了登陆舰在近岸作战时的现实短板,也为海军在激光武器这一新领域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随着技术成熟,这类系统有望在更多舰艇上推广,进一步提升中国海军的综合防御和持续作战能力。